上海张克春博士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及其防

导读

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为了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一些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烈性疫病由于其经济损耗巨大为广大奶牛场管理者高度重视,而一些慢性损耗性疾病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往往被忽略,但其造成的奶牛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繁殖率降低、死淘率增加等问题对奶牛场的日常管理和经济效益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重视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的系统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早做好预防,对减少药物的滥用引起的二重感染和奶产品的药物残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做一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定义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ChronicEconomicWastingDiseaseofCow,CEWDC)是指致病微生物(细菌:布氏杆菌、结核分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IBR等;寄生虫:犊牛球虫、肝片吸虫等)持续慢性感染,营养物质代谢紊乱(亚临床酮病、脂肪肝、慢性瘤胃酸中毒等),肢蹄病,慢性消化不良,各种恶性肿瘤等一类过度消耗身体能量物质,造成机体能量负平衡的疾病总称。特点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在临床上呈现慢性经过,以奶牛营养物质摄入或吸收不良、奶牛自身的营养物质消耗增加为特征,导致机体逐渐消瘦、免疫力下降、疾病感染增加,引起机体内分泌或营养代谢等方面的异常,呈现病程较长、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生产性能(产奶量、繁殖率等)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死淘率增加等特点。分类一:按体内营养转化①营养缺乏:饲料单一或饲料供应不足导致奶牛的营养摄入不足,某些寄生虫长期寄生引起的奶牛机体营养丢失等。

②营养吸收不良: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如前胃弛缓、慢性瘤胃酸中毒、创伤性网胃炎、真胃溃疡、慢性肠炎、慢性肝炎等。

③营养消耗增加:主要是结核病、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等。

④代谢异常:如奶牛酮病、脂肪肝等。分类二:按致病因素①生物性因素,细菌(布氏杆菌、结核分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IBR等)、寄生虫(犊牛球虫、肝片吸虫等)。

②营养性因素,营养缺乏或营养代谢紊乱(奶牛酮病、脂肪肝等)。

③中毒性因素,由谷物类精饲料过量饲喂引起的慢性瘤胃酸中毒,由饲料(尤其的青贮饲料)霉变引起的慢性肝损伤等。④管理性因素,如饲草管理不当引起的奶牛创伤性网胃炎,挤奶不当或牛舍卫生条件差等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由于地面粗糙、湿度过大、运动不足引起的奶牛肢蹄损伤等。

⑤医源性因素,由于用药途径不当或长期添加某些药物添加剂导致奶牛前胃及肠道的菌群失调,进而影响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分类:按器官和系统①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普通病(如慢性前胃弛缓、慢性胃肠炎)和一些侵害奶牛消化道的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消化道线虫、捻转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蛔虫、球虫等)。②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肺结核、牛传染性胸膜肺炎、IBR等。③生殖系统疾病,常见的包括布氏杆菌病、慢性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④肢蹄病,主要有骨质疏松症、腐蹄病、蹄叶炎等。研究奶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必要性规模化奶牛场的管理是我国奶牛养殖业水平高低的反映,很多规模化奶牛场技术人员一直以来对规模化奶牛场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的防治处于盲目阶段,对奶牛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急性细菌性疾病混淆视听,没有建立健全必要的疾病诊断程序,而是只要有病就大量使用药物进行防治,甚至采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治疗原则。加之制药厂商营销概念层出不穷,营销手段日新月异,让奶牛养殖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结果不仅没有将病治好,反而由于药物的滥用导致奶牛胃肠道菌群、内环境平衡的失调使得病情越来越复杂,奶牛养殖和用药成本不断增加,同时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的隐患,因此加强对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的系统研究,尤其是研究诱导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的发生原因,提前做好管理细节,减少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的发生,对减少奶牛的死亡或淘汰意义重大。同时,研究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也是规模化奶牛场提高奶牛养殖工艺必须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提高奶牛场经济效益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提高奶牛体质,保障奶产品质量具有现实的临床指导意义。防控策略一:营养关①保证奶牛饲用日粮原料的品质,避免其被毒素和病原微生物污染;避免青绿多汁料被农药、化肥和腐质土壤污染,避免水草作为肝片吸虫的传播媒介;避免用于奶牛饲料配方中运用的某些食品工艺中下脚料中可能含有的有害化学物质。同时根据不同品种奶牛不同饲养阶段的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喂方案,为奶牛体质打下良好的基础[1]。②保证奶牛每天都能喝道足够的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水,防止因水源的污染、水质不良等因素引起奶牛胃肠功能紊乱。③应考虑免疫与奶牛营养的关系。虽然奶牛免疫种类不如猪禽那样多,牛群的免疫水平在现代奶牛养殖业中越来越重要,但许多新的免疫项目被提出并逐渐实现,如有些地方报道由于实行了奶牛流行热的免疫,而机体免疫水平与提供给奶牛的相关营养物质密切相关[2]。④在奶牛发病时应考虑奶牛所需要的抗病营养。在奶牛感染某些传染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或患肿瘤时,这些疾病会加重奶牛营养物质的消耗,降低奶牛的体质,而奶牛体质降低又会加重病原的感染,使患病奶牛进入一种恶性循环[3],因此必须重视奶牛抗病营养在奶牛疾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防控策略二:环境关①消除气候因素对奶牛健康的不利影响,做好春秋季节的“清洁卫生和灭蝇消毒”、夏季的“防暑降温”、冬季的“保暖防潮”等日常工作[1,4]。②创造舒适的牛舍内环境。牛舍内环境包括空气温度和湿度,地面清洁度和湿度、牛体清洁度,垫料受污染情况,以及饲料、粪便、产后分泌物对环境的污染等,其中尤其应注意牛体卫生、牛床卫生、空气清新、保温降湿等。③加强运动场环境的管理,提高奶牛的素质。奶牛每天大约有1/4的时间是在运动场上度过的,如果运动场上到处是污泥臭水,牛只的运动范围就会受到限制;潮湿的地面,病原微生物存活的时间就较长,牛蹄同泥土接触面积大,致使腐蹄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坟蠓等昆虫活动频繁,对牛群的侵扰,传播疾病的机会就大;腐败物污染运动场,有可能使某种对牛只致病的微生物产生新的变异株,毒力加强,对未来牛群发病产生深远影响[4]。④改善场区小环境,营造良好的场区小气候。奶牛场区开放性的道路会降低牛群与外界病源的隔绝,粪便与饲料道路的混用会加重饲料的污染;距离生活区居民太近或隔绝不严,对犊牛大肠杆菌病有较大的影响;场区的植被种植和绿化(有些树种有驱除蚊蠓的作用)工作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调节场区的小气候,有助于奶牛健康成长。防控策略三:疾病关①建立无特定疫病奶牛场(区)。新建奶牛场可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进牛群带来外源性病原;现有奶牛场应做好相关损耗性疾病(如结核病)的净化工作[5]。②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针对一些损耗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牛流行热、奶牛乳房炎等,建立其监控体系和预防系统,根据流行病学的规律和牛群的免疫抗体水平,制定出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占应免疫牛群%,以提高奶牛的自身抵抗力[6]。③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常年定期进行奶牛舍和周围环境消毒,任何人员必须经过消毒通道进入奶牛场;严格发病奶牛的隔离、消毒、淘汰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7]。④做好损耗性疾病的检测和诊断。如每月定期检测隐性乳房炎、奶牛酮病,运用便携式X光机定期做好奶牛肢蹄病的诊断和评估工作,运用B超及时做好奶牛的子宫内膜炎的诊断与评估,最终使这些疾病的诊断程序化、诊断指标标准化。⑤加强奶牛场从业人员相关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教育以及奶牛场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学习,不断增强员工的无菌、预防和消毒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正确地运用于奶牛慢性损耗性疾病的防控中。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加启.现代奶牛养殖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张克春,孙卫东.奶牛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最新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DiversTF,PeekSJ.RebhunsDiseasesofDairyCattle[M].St.Louis:SaundersElsevier,.

[4]AndrewsAH,BloweyRW.韩博,苏敬良,吴培福等译.牛病学:疾病与管理(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5]齐长明.奶牛疾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6]朴范泽.兽医全攻略——牛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7]王春璈.奶牛疾病防控治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来源:上海奶牛研究所

国科司达特集团及旗下易牧网产品速览:

箱式粪污处理设备

移动式犊牛饲喂车(有加温和定量功能)

犊牛自动饲喂机

设计精美的犊牛岛

饲料快速检测工具

青贮收割机(具有压扁功能)

方捆打捆机

集团拳头产品:自走式饲料搅拌车

KVK高效修蹄机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便宜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yijk/6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