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能活几年,这些因素很重要

                          

子宫内膜癌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绝大多数为腺癌。为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子宫内膜癌远低于子宫颈癌,但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本病高于子宫颈癌,位于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高发年龄为58~61岁,约占女性癌症总数的7%,占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与宫颈癌比较,已趋于接近甚至超过。与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等体质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子宫内膜癌多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容易较早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多数患者能得到及时诊治,预后较好(相比卵巢癌而言哦)。但,这并不代表每一位子宫内膜癌患者都能在治疗后很“舒坦”地活下去。

1、年龄

发病年龄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也就是越有可能成为“苦命”及“短命”的女纸。50岁以前发病的女性能存活超过5年的概率(5年总体生存率)超过90%,而70岁以上发病的患者中能“撑得过”5年者不足75%。这与年轻患者基础疾病少、对各种治疗手段耐受性好以及细胞分化好、临床分期早、癌灶肌层浸润浅有一定关系。

2、组织学类型

根据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两型:Ⅰ型的子宫内膜样腺癌(Ⅰ型患者发病年龄轻,分化较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较好)和Ⅱ型的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性腺癌;Ⅱ型患者雌、孕激素受体多呈阴性,分化较差,深肌层浸润率、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预后较差。)。

3、病理分期

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病理分期越晚,其预后越差。据FIGO年数据报道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78.3%、61.9%、21.1%。

4、组织学分级

组织学分级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组织学分级级别越高,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其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浸润受累、附件转移发生率显著增高,患者预后越差。

5、肌层浸润(深度)

肌层浸润是影响淋巴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肌层浸润与分期、分级、局部复发、淋巴血管扩散以及生存率密切关系,浸润深度对淋巴结扫除形式和范围有着决定性作用。深肌层浸润患者预后差主要与其淋巴结转移率高、子宫外播散多、复发率高有关。

6、淋巴结转移

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转移与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90%,而有淋巴结转移者其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60%。但是,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切除淋巴结亦不能改善预后,反而有形成术后淋巴潴留囊肿及淋巴水肿的风险,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7、肿瘤大小

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体积≤2cm者,淋巴转移率仅为4%,5年总体生存率达98%;

而肿瘤体积>2cm者,淋巴转移率为18%,5年总体生存率只有84%;

肿瘤弥漫全子宫腔者,淋巴转移率高达35%,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64%。

8、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spaceinvasion,LVSI)是一种病理表现,在光学显微镜下LVSI阳性是指在脉管间隙中清楚地看到至少一簇癌细胞。在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形成癌栓是转移步骤中重要的一部分。LVSI阳性是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在中高危的子宫内膜癌中,LVSI与微小子宫肌层浸润有关。LVSI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68%、88%-93%,LVSI阳性患者复发风险为阴性者的5倍。LVSI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9、激素受体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免疫组化测试项目中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密切相关,ER(+)、PR(+)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5.3%、94.5%,而ER(-)、PR(-)者5年生存率则为85.9%、85.8%。ER(+)、PR(+)表达程度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10、治疗方案很重要

子宫内膜癌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的选择尤其是Ⅰ期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Ⅰ期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并不能改善Ⅰ期患者的预后,还可能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患者术后应根据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辅以相应的放疗、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合理的术后辅助治疗可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医院妇科







































北京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比较好呢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yijk/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