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处:中国妇产科在线
子宫内膜息肉(EP)指的是子宫内膜的基底部位出现的局限增生组织,该病可由宫颈息肉、内膜炎、长期服用避孕药及绝经等因素引起。EP的组成部分包括间质与内膜腺体,增生组织多突向宫腔内部,且多数增生组织处于带蒂状态。由于部分EP患者可出现恶变现象,因此需要及时诊断与治疗。本文分析了B超与宫腔镜对于EP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患者资料选取某院妇科年5月—年6月收治的例经病理诊断证实为EP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7岁~64岁,平均(43.5±5.5)岁。临床症状包括月经量增多例,不孕29例,阴道异常出血例;病程为5个月~4年,平均(2.1±0.6)年。排除子宫严重出血者,宫颈过硬及过度狭小者,合并严重内科疾患者,合并盆腔感染及宫颈癌者。
方法例入院后均观察临床体征、询问病史,随后采用B超、宫腔镜进行检查,检查诊断均在月经干净之后的3~7d内进行,具体如下:(1)B超检查。在检查时采用的B超诊断仪为AlokaSSD-型超声仪,在检查前告知患者将膀胱排空,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后同时进行经腹检查与经阴道检查,利用B超进行腹部扇扫时将探头频率设置为3.0MHz,经阴道进行B超检查时则将探头频率设置为5.0MHz。在利用探头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保证扫查的横向性、纵向性、连续性,并在扫查时记录子宫情况,包括肌层、内膜浸润情况及回声情况等,以便为EP的诊断提供依据。(2)宫腔镜检查。检查时采用了Olympus型宫腔镜,宫腔镜为直型硬性,外鞘直径在4.0~6.0mm之间。在检查时让患者保持截石位,对于阴道异常出血的患者,则在出血量较少时利用宫腔镜进行检查。检查前先采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对宫颈表面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并采用浓度为5%的葡萄糖液作为膨宫介质,利用膨宫介质对宫腔进行连续灌流,灌注速度控制在~ml/min之间,完成灌流后根据患者子宫的实际情况对膨宫压力进行调整,保持在15~25kPa之间。调整好膨宫压力后将宫腔镜经阴道、宫颈置入到子宫中,利用宫腔镜全面检查宫腔情况,在检查的过程中观察记录子宫内膜的具体形态、宫腔形状等,以判定是否存在EP及EP的具体形态。
观察指标采用病理诊断结果作为确诊EP的金标准,比较宫腔镜、B超诊断EP的阴性率、阳性率、假阳性率、符合率情况。
统计学对比宫腔镜、B超诊断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时采用的检验方法是χ2检验,先采用SPSS19.0将χ2值、P值计算出来,采用P值作为显著性的判定标准,如P<0.05,则诊断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结果B超诊断EP的符合率为67.88%,宫腔镜为84.67%,宫腔镜对于EP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B超诊断(P<0.05),两种检查法诊断EP的结果比较见表。
讨论EP可引起宫腔异常出血及不孕,由于EP不具备典型性症状或无症状,在临床中难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诊断,需要应用一定的辅助手段才能有效确诊。诊断EP的传统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后实施病理诊断、刮宫诊断、B超诊断等。相关研究证实,利用刮宫法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可出现漏诊率较高的问题,且在实施刮宫的过程中容易刮碎息肉,导致组织结构被破坏,在组织被破坏后难以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可出现误诊问题。B超诊断具有价格低廉、安全快捷及简单方便等特点,但对于EP诊断的特异度较差,灵敏度较低,且难以准确描述病变性质,也无法有效判定病灶与内膜之间的关系。因此,利用B超进行检查时容易出现假阳性率较高,诊断符合率较低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了宫腔镜及B超对例EP患者进行诊断后发现宫腔镜诊断EP的符合率显著高于B超诊断,提示应用宫腔镜能够明显提升诊断EP的符合率。宫腔镜在诊断EP方面具有视野清晰的特点,同时可以准确定位病灶部位,分析病灶形态与细节等,因此可以有效提高确诊率,本研究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综上,宫腔镜在EP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优于B超诊断。
山东白癜风医院合肥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