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胜武用三明治解决患者心病中工

本来用于救命的心脏起搏器,有时会因感染变成要命的“凶器”。一旦病人出现这种情况,国内外的主流治疗方法都是尽快做拔除手术。

不过,在福州,病人多了另一种选择:一名整形烧伤科医生带领团队,用特殊的“三明治”解决了这一“心病”。医院整形烧伤科主任医师郑胜武。

近日,国际知名医学专业期刊《JICE》在线发表了他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据称,此前国际上还没有人发过这方面的文章。

救命“神器”竟成要命“凶器”

74岁的福州人老吴是一名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患者。9月22日,他准备出院。

“我们会尽一切力量帮你。”老吴说,他在9月8医院整形烧伤科求诊时,郑胜武这句安慰的话至今令他心头暖暖的。

“没有这个,我活不了。”老吴指着身上的心脏起搏器说。年,心脏出现问题后,他就安装了这个救命“神器”,之后每年都要检查。今年初,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设备良好,还能使用6年。

不料3个月前,装在老吴体内6年的心脏起搏器变成了要命的“凶器”。

原来,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第一步,是医生要在病人皮下做一个“袋子”放置脉冲发生器。老吴的这个“袋子”出现了感染,一旦感染扩散,细菌会通过电极线进入心脏,从而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脓毒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心脏起搏器感染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对于这种情况,目前国内外指南及主流治疗方式是尽快拔除整套装置。其中,拔除植入心脏的电极线风险很大,因为在拔除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导致血管撕裂或心脏破裂,危及生命。

打破常规思路“三明治”方案治病

在心内科医生推荐下,老医院整形烧伤科的郑胜武,寻找另一条出路。

很快,郑胜武请来心内科医生进行会诊,带领团队研究手术方案。手术中,他打破常规思路,将慢性创面治疗经验,创新性地应用于治疗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

除了外科清创、联合抗生素治疗等措施,他还采取分期手术:一期自创“三明治”式创面负压治疗技术来控制感染,将心脏起搏器的脉冲发生器置于医用泡沫海绵中,形成“三明治”式囊袋;二期将脉冲发生器及导线重新放置于胸大肌和胸小肌间隙,增强抗感染能力。

目前,老吴成功保留了整套心脏起搏器,囊袋处持续的针刺感、闷痛也消失了。

爱上整形外科做医生很有意义

对于老吴这样的“心病”,郑胜武团队年就开始研究攻克的办法。他手上有医院的心内科推荐来诊治的患者,最长随访时间达7年。

“每种手术都有适应症,‘三明治’式创面负压治疗技术同样如此。”郑胜武再三强调。下一步,他计划争取做一个国内的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论证该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断完善这项技术。另辟蹊径的“胆大敢为”和对手术细节的“谨小慎微”,在郑胜武身上融合得恰到好处。

郑胜武17岁考上福建医科大学,从此在福州扎根,求学、工作、生活都在这座城市。其间,他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整形外科硕博连读,毕业时获评“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今年6月,医院整形烧伤科,成为“当家人”。

他的老搭档曾碰华副护士长评价说,郑胜武是刻苦努力的“实干派”,每天早上7点半到科室,看完病人就去做手术,有时甚至做到晚上十一二点。接诊患者,连换药这种小事他都亲力亲为。

郑胜武说,他爱上了整形外科这门“从头看到脚”的学科,“做医生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事情。”(林雅王月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rhzl/1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