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刘云涛 http://news.39.net/bjzkhbzy/190705/7277985.html
点击上方蓝字了解更多精彩带状疱疹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病,病毒颗粒传播主要以空气飞沫为媒介,经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多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匿性感染,并潜伏于脊髓背根神经节、颅脑感觉神经节或肠道神经元。病毒为嗜神经性,可以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发生疱疹。主要特点为簇集性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并且常伴有明显遗留神经痛。它是神经内科、皮肤科及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1中医认识

带状疱疹与中医学上“蛇串疮”疾病症候类似,“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其皮肤上有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故曰其名,且每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蛇丹”,或称“火带疮”、“蜘蛛疮”。

中医治病强调“治病求本”和“辨证施治”,中医病因学认为该病发生与“风、火、郁、湿”等邪气及机体本身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其核心病因机理在于邪气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带状疱疹春秋多发,常出现在年龄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前驱症状包括: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痛觉,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主要为:三叉、颈、肋间、腰骶部神经分布区。

2典型皮损表现

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成簇分布而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多在2~4周内,并发症有遗留神经痛、高热、肺炎、脑炎、脑栓塞等。

3西医治疗方法

处置原则是保持病变皮肤干燥、减少不良刺激、药膏治疗。大致用药推荐如下:

1.抗病毒药:无环鸟苷、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万乃洛韦等。

2.神经营养药:VitB1、VitB12等。

3.镇痛药:去痛片、颅痛定、布洛芬、吲哚美辛、扶他林、西乐葆等。

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强龙、地塞米松等。

5.免疫调节剂:干扰素、聚肌胞、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白介素-2等。

4针药合用及辨证论治1、肝胆火郁型

主症: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泻肝火,解毒止痛。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选取大椎、曲池、合谷、行间等。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板蓝根、大青叶等。

2、脾虚湿盛型

主症: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选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

方剂: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

主症: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选取膈俞、血海、期门、合谷等。

方剂:桃红四物汤加香附、延胡索等。

4、气血亏虚型

主症:皮损色淡无华,疼痛缠绵不休,疱壁不张,口淡不渴,食少腹胀,大便干结,舌淡苔白或干,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扶正祛邪,通络止痛。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选取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等。

方剂:人参养荣汤加当归、大枣、延胡索等。

5其他特殊针灸治法

1、火针半刺法;

2、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法;

3、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法;

4、电针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夹脊穴法;

5、针刺结合灸法(悬灸治疗、铺棉灸法)、红外线照射、穴位埋线法等等。

作者简介

卿培武主治医师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广东省针灸学会针药结合分会委员会委员,手法专业会委员,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十余年,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擅长针药合用治疗颈肩腰腿痛、中风偏瘫、面瘫、小儿脑瘫等疾病。

信息来源:医院康复治疗科

图文编辑:许立国

审核:周武/左小庭

促进康复技术与管理交流

宣传康复科普

传播学科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rhzl/11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