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胚胎杀手--
慢性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endometritis)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结构发生炎性改变,细菌可沿阴道,宫颈上行或沿输卵管下行以及经淋巴系统到达子宫内膜。通常宫腔有良好的引流条件及周期性内膜剥脱,使炎症极少有机会长期停留于子宫内膜,但如急性期炎症治疗不彻底,或经常存在感染源,则炎症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影响子宫肌层,成为子宫肌炎。子宫内膜炎可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常与慢性宫颈炎、慢性输卵管炎同时存在,是导致流产的最常见原因。
慢性子宫内膜炎
1.症状
(1)盆腔区域疼痛在月经间歇期间出现下腹部坠胀痛及腰骶部酸痛。部分患者可无任何自觉症状。
(2)白带增多因内膜腺体分泌增加所致。一般为稀薄水样,淡黄色,有时为血性白带。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呈脓性白带,并常含少量血液。当子宫积脓时分泌物呈脓性伴臭味。
(3)月经过多经期规则而经血量倍增,流血期显著延长。不规则出血较少见。
(4)痛经多见于未产妇女,但严重痛经者少见,可能由于内膜过度增厚,阻碍组织正常蜕变坏死,刺激子宫过度痉挛性收缩所致。
2.体征
子宫可增大,有触痛;子宫旁组织增厚并有触痛。轻度炎症时,双合诊可无异常发现。当子宫积脓时,查子宫呈球形增大,柔软并压痛,窥器检查可见宫颈排出血性脓液,奇臭。
(二)急性子宫内膜炎
1.症状
轻度发热,下腹痛,白带增多,有时为血性,如为厌氧菌感染可有恶臭。分娩或流产后发生的急性子宫内膜炎症状较重,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炎多属轻型。
2.体征
检查时子宫可有轻度压痛。病情如未能及时控制,进一步引起子宫肌炎、急性输卵管炎、盆腔炎等,患者体温明显升高,可达39℃以上,下腹部有明显压痛。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
潜伏的“胚胎杀手”:
1、不明原因不孕
研究显示,约有28%的不明原因不孕女性同时患有慢性子宫内膜炎,提示其与不孕密切相关。
2、复发性流产
Cicinelli等人对名复发性流产女性进行随访,发现其中例同时患有慢性子宫内膜炎,经过广谱抗生素治疗后,这些患者的妊娠结局明显改善。
3、IVF-ET反复胚胎种植失败
慢性子宫内膜炎可导致子宫内膜免疫异常、子宫内膜蠕动波增加,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引起胚胎着床失败。
鉴于慢性子宫内膜炎在以上疾病中的高检出率:不明原因不孕(28%)、不明原因反复流产(12%)、反复种植失败(30%),建议此类患者进行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相关检查。
治疗
1.一般处理
(1)可静脉补充营养及水分,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2)急性子宫内膜炎应卧床休息,宜半卧位,以利于炎症的局限及宫腔分泌物的引流;
(3)做下腹部热敷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并止痛;
(4)保持大便通畅以减轻盆腔充血,并有利于毒素排泄;
(5)高热时可物理降温;
(6)应避免过多的妇科检查以防止炎症扩散。
2.药物治疗
(1)抗生素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抗生素治疗原则:经验性、广谱、及时和个体化,选择抗生素应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体,或根据病原培养及药敏的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
(2)宫腔内给药,对已婚患者可采用宫腔内给药的方式,操作前先以双合诊查清子宫大小及位置,外阴阴道消毒、探测宫腔深度后,将灭菌导尿管自宫口送入宫腔,以小于宫腔深度0.5cm即可,将选定的药物经导尿管缓慢注入宫腔,待药液全部进入宫腔后,拔出导尿管,平卧或臀高位卧床1~2小时,每日1次,经期停用,由于本方法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处,往往疗效显著。
(3)清理宫腔发生于分娩或流产后的子宫内膜炎,如疑有胎盘组织残留,应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立即予以清除,待抗生素达到一定剂量、炎症得以控制时,方可行刮宫术,以防炎症扩散。如果子宫有活动性出血时,可在应用大量抗生素的情况下清理宫腔。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