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生产后子宫偷懒怎么办

产后子宫“偷懒”怎么办?

自检:产后子宫没恢复好的表现

  

  产后子宫恢复可是不容忽视的哟,新妈有没有透视眼,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子宫恢复好了吗?一起去看看子宫没恢复好的表现吧。 

·突然长出“小肚腩”

  

  有些妈妈生完宝宝后,小腹赘肉却无法消除,这常常是由于宝宝个头儿很大,怀孕时将小腹的皮肤撑到松弛,以至于无法缩小。其实,大多数妈妈的子宫仍然是收缩正常的。不过,如果在自检的过程中,产后2周后在小腹部仍然能摸得到一团东西,就很可能是子宫收缩不良或子宫肌瘤引起的。   

·子宫内有血块或残留有胎盘

  

  如果子宫恢复不好,子宫内尚有血块或残留有胎盘时,子宫就会被血块填塞。这样会“连累”子宫平滑肌停止收缩,造成子宫收缩不良,有可能会引起大出血的危险。这是产后子宫恢复不全最突出的表现,在产褥期最容易发生,妈妈们要特别注意。 

·血性恶露明显增多

  

  子宫复旧不全的主要表现是血性恶露明显增多,持续时间延长,可能长达10天左右(正常情况约为3~4天),恶露混浊或有臭味,有时可能发生大量出血。血色恶露停止后,白带增多,产后妈妈有时感到小腹坠胀或疼痛。子宫较同时期正常产后妈妈的大而软,位置大多教后屈,有轻度压痛,宫颈日松弛。   

产后子宫没恢复好的原因

 

原因一:胎盘或胎膜残留于子宫腔内

  

  胎盘一般是在胎儿从产道娩出以后5—15分钟左右,最晚不超过30分钟娩出体外,此时如果出现胎盘没有完全排出而有一部分留存在子宫内部的现象被称为胎盘残留。大部分情况,留在子宫内的是很难发现的非常细微的胎盘碎片,这就是所谓的胎盘残留。

  若是子宫内仍有残留胎盘或胎膜组织,或是子宫收缩不良,会影响子宫复原的速度,这可从观察恶露排出的颜色、量与气味判别子宫的复原状况。正常情况下,恶露的量会愈来愈少,颜色愈来愈淡,约3周就会结束,过多的恶露属于不正常现象。

  临产后,必须正确处理胎盘及胎膜的娩出,应认真仔细检查娩出的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并注意检查胎盘胎儿面边缘有无断裂血管,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副胎盘。若怀疑有副胎盘部分胎盘残留或大部分胎膜残留应在严密的无菌操作下伸手入子宫腔内取出全部残留组织。

  若检查胎膜后确认仅有少许胎膜残留,产后可及时应用子宫收缩剂及抗生素,等待其自然排出及预防感染。 

原因二:合并子宫内膜炎或盆腔内炎症

  

  合并子宫内膜炎或盆腔内炎症。如果分娩后护理不当,引起子宫或盆腔感染,也会长期出血。

  在正常情况下,女性阴道呈酸性环境,宫颈有粘液栓,这是人体的生理屏障,可以抵御细菌的侵入。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经期,分娩,流产后及各种宫腔操作时,这种屏障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易引起细菌的侵入,造成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治疗方式:仍是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到对盘尼西林有抗药性的细菌,如临床治疗效果不彰时,则需要多方考虑抗生素的使用药物方向。

  新妈妈产后或小产后体质衰弱,宫颈口经过扩张尚未很好地封闭,此时阴道、宫颈中存在的细菌有可能上行感染盆腔;如果宫腔内尚有胎盘、胎膜残留,则感染的机会更大。

  准妈妈产前应该定期到指定进行产前检察,接受孕期卫生指导,积极治疗营养不良、贫血等慢性疾患,增强体质。妊娠晚期禁止性生活。产后注意饮食调养,进食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营养食品,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妊娠8个月后由于子宫口慢慢松弛,所以不要洗盆浴,更不要过性生活,以免引起感染,产后要注意卫生。

原因三:子宫过度后倾后屈

  

  产后坐月子期间,要注意恶露排出与子宫恢复,以掌握子宫的复原状况。想想,怀孕前的子宫大小有如自己的拳头一样(约50克),为了孕育新生命,撑到好大(约克),当胎儿娩出后,子宫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但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孕前状况。

  子宫恢复的主要动作是持续的收缩,从生产时不断的收缩将胎儿挤出,再将胎盘挤出。子宫内的血液不断被排出体外,即为产后恶露。子宫经由不断且强力的收缩,将血管的开口压往,这样就让血块形成而停止出血。子宫再进一步挤压,将血块不断排出,子宫体积就会慢慢缩小,约在产后4~6周会恢复成原来大小。

  

原因四:产后排尿不利

  

  在怀孕期,准妈妈体内的水分主要靠排尿和出汗等排出体外。但在怀孕晚期,由于增大了的子宫压迫膀胱,使膀胱肌肉的张力降低,在分娩时,胎儿的头又长时间紧紧地压迫着膀胱,使膀胱肌肉的收缩力减弱,因此,虽然分娩后子宫对膀胱的压迫减轻,但由于膀胱肌肉张力的下降和收缩功能的减弱,膀胱已无力将其中的尿液排除干净。

  另外,有些产妇在分娩时做了会阴侧切术,小便时尿液刺激伤口引起疼痛,导致尿道括约肌痉挛,也是产后小便困难的原因,也有些产妇不习惯在床上小便,也会引起小便困难。如果产后5~6小时仍排不出尿液,医生称之为产后尿潴留。

  为避免产后尿潴留,嘱产妇于胎盘娩出后4小时内及时排尿。若产后6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并诊断为尿潴留时,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导尿。 

产后小便困难是一件很难受的事,如果产后产生了小便困难可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1、预防产后排尿困难的方法最好在产后6~8小时主动排尿,不要等到有尿液再解。排尿时要增加信心,精神放松,平静而自然地去排尿,特别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小便上。

  2、如不能排出尿液,可在下腹部用热水袋敷或用温水熏洗外阴和尿道周围,也可用滴水声诱导排尿。 

产后子宫有2个月“恢复”期

  

  对女人来说,子宫很坚强,它可以用超强的耐力孕育新生命;子宫也很脆弱,它需要4~6周逐渐复原,6~8周才能完全愈合。

  子宫的恢复包括三方面:子宫体的复原、子宫颈的复原和子宫内膜的复原,其中有时可部分没恢复好,都会对妈妈的健康不利。   

产后如何恢复子宫?

*按摩子宫+中西药子宫收缩剂

  

  子宫恢复靠收缩,但子宫收缩靠什么呢?靠自然机制:也就是生产发动之后,子宫就不断的收缩,排空了再排空,让子宫腔不会有空隙。我们传统上教导产妇按摩子宫,使用子宫收缩剂,或是中医使用生化汤,都是辅助的角色。其目的还是引导子宫不断的收缩,直到没有出血且子宫腔保持净空为止。 

*子宫收缩不良会有大出血的危险

  

  当子宫内尚有血块或是残留有胎盘时,子宫会先被血块填塞;然后,子宫平滑肌就会停止收缩,这时候就是所谓的子宫收缩不良,会有大量出血的危险(血崩)。这种产后出血就是在产褥期最危险的事了,往日将生产视为到鬼门关走一趟,就是这原因。幸而现在医疗条件都能妥善处理,与往日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子宫恢复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

1、产后应及时排尿

 

  产后要及时排尿,这样才能不使膀胱过胀或经常处于膨胀状态。   

2、产褥期应避免长期卧位

  

  产后6~8小时,产妇在疲劳消除后可以坐起来,第二天可以下床活动,这样有利于身体生理功能和体力的恢复,帮助子宫复原和恶露排出。

  卧床休息时尽量采取左卧或右卧的姿势,避免仰卧,以防子宫后倾;如果子宫已经向后倾屈,应做膝胸卧位来纠正。   

3、产后应该哺乳

  

  母乳喂养不仅非常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宝宝的吮吸刺激会反射性地引起子宫收缩,从而促进子宫复原。   

4、注意阴部卫生

  

  产后要注意阴部卫生,以免引起生殖道炎症,进一步影响子宫的恢复。

  

小贴士:子宫恢复体操 

·产后第1周

  1.盆底肌运动

  这是一项练习慢慢蹲下并站起的运动。产妇可以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每天进行合理锻炼。盆底肌运动可以增强盆底肌,即使分娩时有缝合的伤口,这项运动也可以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2.脚踩踏板运动

  脚踩踏板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以防腿部肿胀,脚踝处用力使两腿向上弯曲,再向下弯曲,可以反复操作练习,以达到良好的影响。

  3.增强腹部肌肉的运动

  吸气时,缩进腹部的肌肉,保持数秒钟后再呼出。如果身体允许,还可以在产后五天后做压紧腹部的练习活动:平躺在床上,用枕头支撑肩膀及头部,两腿弯起并稍微分开,两个胳膊交叉放在腹部,接着抬起头和肩膀,呼气并用手掌轻按腹部两侧,将两侧紧压在一起,保持数秒,之后吸气并放松,可反复做3次左右。 

·产后第2周

  

1.向后弯曲

  先坐直身体,两腿弯起并略微分开,两手臂合拢在胸前,接下来呼气,同时将骨盆稍向前倾,将身体缓慢地向后弯,一直到有腹部肌肉被拉紧的感觉。在身体舒适的状态下,可以较长时间保持这个姿势。同时应采用正常呼吸节奏,接着再放松身体,吸气坐直,准备再次练习。

  2.向前弯曲

  仰卧在床上,两腿弯起,脚稍微分开,两手放在大腿上。接下来呼气抬头,肩膀,身体向前倾,两手尽量碰到双膝,如果不能碰到膝盖,也不要勉强,可以继续进行下去,最后吸气,放松身体。

  3.侧向转体

  仰卧在平面上,双臂平放在身体两侧,手掌分别靠在大腿外侧。头稍微抬起,身体向左偏转,左手滑到小腿部位。然后继续仰卧,身体右侧重复左侧动作。左右侧交替各2-3次。









































警惕宫颈息肉可致女性不孕
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那些事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lcbx/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