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引领者

广东: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引领者

东莞大众艺术馆前身为东莞县文化馆,成立于1953年,成立之初就有自己独立的场馆。1988年,东莞县文化馆更名为东莞大众艺术馆,2005年迁入现址。2008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在新城市中心区计划建设新的大众艺术馆(市民艺术中心)。东莞大众艺术馆重视调剂工作思路,针对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实行开门办馆和活动服务,将工作重心下移,整合全市文化资源,以示范性的活动和常设性的赛事,引领基层大众文化工作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重心下移,开门办馆  为更加有效地满足基层大众的全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文化需求,群艺馆改变既往的办馆思路,提出了“重心下移,开门办馆”的策略,把群艺馆的场所扩展到市辖各镇街,把服务“手臂”延伸到基层末梢。  强设施:为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东莞市委、市政府将投资2亿多元建设东莞市民艺术中心(新大众艺术馆)。该中心的建筑面积达2.78万平方米,范围之大、功能之全、装备之先进、管理之科学,都将为国内一流。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立项设计,进入前期的填土施工。市民艺术中心的竣工,将使大众艺术馆的办馆条件更加优越。同时,积极指点各镇(街)依照区县一级标准高出发点计划文化设施建设。  送服务:为实现大众与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该馆积极推行活动文化服务,充分利用活动演出车,整合全市优秀文艺节目,将“文化暖流”送到各基层村(社区)、企业、部队和学校,仅2010年参加活动演出的演职人员就达1200人次,吸引了5万多名观众观看。同时,该馆还成立了松山湖大众艺术分校,并建立了25个文化活动基地,每一个学校和基地配备了专门的教师,每一年培训文艺爱好者约8000人次。去年又推出了文化惠民“千场演出”“百场培训”进村(社区)、企业、学校,使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基层末梢延伸。截至去年12月底,该馆活动演出车已下派演出100场,全市各镇街共完成文艺演出900场,完成率到达100;展开文艺培训120场,超过计划20场。  创品牌:近年来,该馆通过策划兼顾、资源整合和市镇联动等方式,策划推出了“都市彩虹”“诗歌回归大众”“绚丽大舞台”“非遗体验日”等品牌活动。如2006年策划推出的“绚丽大舞台――东莞市文化广场千场文艺演出”,共演出1500多场次,参演人员达9万余人,观众人数达1500万人次。该项目2010年获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另外,该馆积极辅导各镇(街)展开文化活动,打造出洪梅花灯节、桥头荷花节、茶山茶园游会等一大批有特点、有影响的活动品牌,有效推动了该市构成“一镇一品”的文化活动格局。  免费服务项目受大众欢迎  自2007年以来,东莞大众艺术馆大力推行免费服务,遭到大众的热烈追捧。  7个项目免费开放。市民公益文艺培训班、“名家课堂”、非物资文化遗产展览、录音棚专业录制、演出服装和道具租借、图书报刊阅览、视听服务7项馆内常设免费服务项目每天向公众开放。如“走进艺术”公益文艺培训班开设了20余门课程,近2000人参加了培训;“名家课堂”针对全市群文干部的需求,前后开设了20多种不同类别的课程,约请近50名白癜风原因专家授课,有效拓展了该市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眼界。  5个基地免费服务。为推动新莞人(外来务工人员)融入东莞社会,同享改革成果,努力建立起本地人与新莞人和谐相处、和谐共进的良好人文环境,群艺馆专门设立了5个新莞人文化活动基地,策划举行了新莞人材艺大赛、“名家课堂”新莞人艺术培训班、活动演出车进企业等文化活动。其中“越唱越红”歌唱大赛把赛区设在社区、企业,深受新莞人欢迎,并且被评为全国特点广场活动。另外,群艺馆还主动配合市残联,每一年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展开专门的文化活动,并协助启智学校订残障学生进行公益性文艺教育;创办了老年大学,开设了多个青少年公益文艺培训班,为老年群体和青少年群体提供免费的文艺培训。  3支队伍提供服务。该馆大力整合全市文化人才资源,组建了6个业余大众文艺团体,协助组建了276个文艺协会、1803个文艺团队。这3支队伍以不同的方式为市民全方位地提供免费服务,遭到大众好评,成为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不竭源泉和重要气力。  非遗数字化资源共享。为充分保护东莞市非物资文化遗产,群艺馆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东莞市非物资文化遗产数码平台,引入当代先进科技手段,加强对东莞市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扬。目前,该市建立了由5项国家级非遗名录、21项省级非遗名录、72项市级非遗名录构成的非遗名录体系;整理出版了《东莞木鱼书》4集,策划了“东莞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丛书,这些成果都逐渐实现了数字化,供广大市民同享。  精品生产构成链条  近年来,该馆不断创新和完善文艺精品的生产机制,充分利用市政府鼓励和扶持文艺创作的优惠政策,依托组织制度化、具有导向性的常设赛事“出作品、出人材”,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好成绩,出现出大众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繁华局面。  用好激励机制。该馆充分利用东莞市关于文艺创作的扶持与嘉奖的政策资源,积极组织专业人才申报重点题材创作项目、个人出书与展演扶持项目、取得省级以上奖项再嘉奖项目等。2005年以来,东莞大众艺术馆共有10人取得重点题材创作、个人出书的资金资助,2人成为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家,多人取得省级以上获奖项目再嘉奖。  建立计划机制。每一年年初,该馆组织全市业余创作人材召开全市戏剧、音乐、摄影、美术等艺术门类的座谈会、创作题材计划会等,提早做好全年重点作品的创作计划;约请国内专家和重点作品作者展开座谈,明确创作方向,研究创作内容,计划创作进度,探讨创作目标。通过计划会,既掌控了全市重点作品的创作动向,又为重点作品作者找到了指导老师和经费渠道,为重点作品的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提拔机制。为了确保优秀作品能够脱颖而出,该馆建立了优秀作品提拔机制。每一年提拔文艺精品参加广东省“3大花会”、美术书法摄影联展、省年度文艺作品评选等重大品牌赛事。1是通过各协会推荐、专家推荐、作者申报等方式上报优秀作品。作品征集到位后,约请国内专家对征集到的作品进行严格挑选,并对入围作品提出修改意见。2是通过举行常设性文艺赛事提拔作品。每一年举行全市性文艺赛事,如三年1届的东莞市小戏小品创演大赛、东莞市少儿艺术花会、东莞市大众摄影大赛、东莞市青年舞蹈大赛等。制度化、常态化的创作赛事成为大众文艺创作的助推器和孵化器,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如近3届小戏小品创演大赛共推出舞台作品180余个,近两届青年舞蹈大赛共推出舞台作品110多个。3是通过约请专家进行创作辅导,打磨文艺精品。赛前举行作品创作辅导培训,赛中严格挑选优秀作品,赛后约请专家和优秀作品的作者一对一进行作品的研究与修改。  广东省历年大众文艺作品评选中,东莞市作品的获奖数量都名列前茅。2006年以来,东莞大众艺术馆共有近200个作品取得省级以上的金、银、铜奖,38个作品在全省音乐舞蹈花会、戏剧曲艺花会、少儿艺术花会“3大花会”中取得金奖、银奖,另有150多个作品在全省文艺作品年度评选、全省美术书法摄影联展中取得1、2、三等奖,获奖总数在全省排名第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jcff/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