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淋病
(一)淋病的特点 淋病奈瑟菌或称淋病双球菌(简称淋菌)对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有亲和力,常隐匿于女性泌尿生殖道引起化脓性感染。离开人体不易生存。 (二)感染途径 1.性接触感染,多为男性先感染后传播给女性,可波及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等处,以宫颈管受感染最多见。 2.间接传播比例小,主要接触含菌衣物、毛巾、床单、浴盆及消毒不彻底器械等。 (三)临床表现 1.男性引起前尿道炎,尿道外口灼痒、轻度刺痛、红肿、外翻,粘液流出。可发展为全尿道炎。 2.女性为宫颈炎、尿道炎、尿道旁腺炎、前庭大腺炎等。尿道口红肿、触痛、溢脓。 3.合并症:男性合并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尿道周围炎及膀胱炎等。女性合并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脓肿、腹膜炎等。 4.播散性淋病:奈瑟菌经血循环,引起关节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菌血症等。 (四)诊断 1.有不良性接触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①分泌物涂片查革兰阴性双球菌筛查。 ②分泌物淋菌培养为诊断金标准。培养阳性率为80%~90%。 ③可疑淋菌盆腔炎并盆腔积液者可行后穹隆穿刺,穿刺液涂片检查及培养。 ④疑有播散性淋病者,高热时做血淋菌培养。 ⑤分泌物淋菌PCR检测。 (五)治疗 1.应尽早、彻底。遵循及时、足量、规范原则。 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有效。 2.孕期首选头孢曲松钠,加用红霉素,连用7-10日。 3.20%~40%淋病合并沙眼衣原体感染,同时应用抗衣原体药物。 4.同时治疗性伴侣。 (六)预防 淋病高发区,孕妇应于产前常规筛查淋菌,以便及早确诊并得到彻底治疗。
第二节 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病。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早期皮肤黏膜损害,晚期侵犯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造成劳力丧失或死亡。 (一)病原 梅毒螺旋体(苍白螺旋体) (二)感染途径 1.性接触直接传播:最主要途径约占95%。未经治疗者1年内最具传染性。 2.非性接触传播:接吻、哺乳、手术、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输血等。 3.胎传:通过胎盘也可在分娩时受染。 (三)分期 1.先天梅毒:孕妇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早产、死产或分娩先天梅毒儿。先天梅毒儿占死胎30%左右。 2.获得性梅毒:依病程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①早期梅毒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病程在2年以内; ②晚期梅毒包括三期梅毒及晚期潜伏梅毒,病程在2年以上。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 1.根据不良性接触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①暗视野镜检病原体。 ②梅毒血清试验阳性。 ③PCR检测羊水。 (六)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确诊,及时、足量、规范用药。首选青霉素。
第三节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沙眼衣原体主要感染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而不向深层侵犯,可引起宫颈黏膜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最后导致不孕或输卵管妊娠。 (一)感染途径 性接触直接传播 间接传播少见 垂直传播 (二)临床表现 ●孕妇感染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以宫颈管炎、子宫内膜炎居多, ●重者输卵管炎及盆腔炎。 (三)诊断 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较困难,常需实验室检查确诊。 ①宫颈分泌物涂片Giemsa染色行细胞学检查,敏感性及特异性低。 ②沙眼衣原体培养 ③检测沙眼衣原体抗原,是最常用方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④检测血清特异抗体IgG、IgM。 (四)治疗 1.四环素、利福平、氧氟沙星 2.孕妇常用红霉素、阿莫西林或阿奇霉素。 3.治疗性伴侣。 4.可能感染的新生儿,应及时治疗。可预防衣原体肺炎。 5.若有衣原体结膜炎可用1%硝酸银液滴眼。
第四节 生殖道病毒感染
一、生殖器疱疹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单纯疱疹病毒I型、Ⅱ型均可致病。通过性传播的是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有称生殖器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阴唇、阴蒂、宫颈等)、肛门及腰以下皮肤疱疹,性接触传播,占70%~90%,以青年女性居多。 (一)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染:约50~60%接触者染病。 2.产道传染:孕妇宫颈或阴道部位发病,造成新生儿疱疹。 3.胎盘传染:孕妇患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 4.其他:通过游泳池或污染衣物传染。 (二)临床表现 1.原发性:丘疹群集,很快形成水疱,疱液中含病毒。疱疹破裂形成糜烂和溃疡,伴疼痛,随后结痂自愈。 2.复发性:半年内复发。水疱及溃疡数量少,面积小,愈合需时短。 (三)诊断 除典型病史和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依据有: 1.水疱液中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 2.将水疱液、唾液接种培养; 3.PCR查HSV-DNA,诊断可靠; 4.血特异IgG、IgM,脐血特异IgM阳性,提示宫内感染。 (四)治疗 无彻底治愈方法,治疗原则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1.抗病毒:阿昔洛韦、干扰素 2.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 3.局部用药:禁用碘酊或酒精消毒。常用5%无环鸟苷软膏、2%龙胆紫外用。 (五)其他 原发型生殖道疱疹对胎儿危害大,妊娠早期应终止妊娠。分娩时原则行剖宫产。 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为DNA病毒。特征性病变为感染细胞增大,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分别出现嗜酸性和嗜碱性包涵体。巨细胞病毒具有潜伏的生物特征,多为潜伏感染,可因妊娠而被激活。 (一)感染途径 1.性接触; 2.亦可经唾液、精液、血液、尿液传播; 3.垂直传播。①宫内感染;②产道感染;③出生后感染。 (二)临床表现 孕妇在妊娠期间多为隐性感染,可经唾液、尿液、乳汁、宫颈分泌物排出病毒。少数低热、疲乏无力、头痛、咽痛、肌肉关节酸痛、白带增多、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发神经炎等。 (三)诊断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据为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①巨细胞病毒IgG、IgM。 ②孕妇宫颈脱落细胞或尿液涂片行Giemsa染色,光镜下见巨大细胞包涵体(猫头鹰细胞),具有诊断价值。 ③巨细胞病毒DNA。 (四)治疗 1.妊娠早期,应行人工流产。妊娠20周应引产。 2.妊娠晚期无需处理;妊娠足月可经阴道分娩。 3.新生儿尿液可能有CMV,应使用一次性尿布。 4.产妇乳汁中检出巨细胞病毒,应停止哺乳。
第五节 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鳞状上皮疣状增生病变的性传播疾病。仅次于淋病居第二位,常与多种性传播疾病同时存在。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 人乳头瘤病毒有百余型,30个型别与生殖道感染有关,分为低危型、中危型及高危型。 高危因素:孕妇、早年性交、多个性伴侣、免疫力低下、吸烟及高性激素水平。 传播途径: 1.主要经性直接传播; 2.偶经污染衣物、器械间接传播; 3.胎儿分娩时,吞咽含人乳头瘤病毒羊水、血或分泌物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不明显,可有局部瘙痒,灼痛或性交后疼痛不适。 男性:主要侵犯阴茎、冠状沟、包皮内侧、偶发生在腹股沟和阴囊; 女性:位于阴唇、阴唇系带、阴道和宫颈。 同性恋:累及肛周、直肠和口腔。 病灶特征: (三)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 2.病理组织学见空泡细胞可确诊。 3.PCR检测病毒核酸。 (四)治疗 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 2.妊娠36周前,病灶小、位于外阴者,局部药物治疗。 3.病灶大,有蒂,物理及手术治疗,如激光、微波、冷冻、电灼等。巨大者,直接手术切除。 4.妊娠近足月,病灶局限于外阴者,冷冻或手术切除,可经阴道分娩。病灶广泛,应行剖宫产。 5.配偶或性伴侣同时治疗。
请童鞋们识别下面的加周老师为好友,发送姓名、电话、地址、科目(临床执业/临床助理/中医执业等)给周老师,安装星题库学习系统软件,成为我们的培训课程会员,获得更多的考试培训知识,确保一次通过医考!
周老师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医院是哪家白癜风治疗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