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大二院
作者:心脏大血管外科邱中泉
“我现在都49岁的人了,医生一见到我,就把我拉到房间一顿批评!”
半躺在床上的汪正刚(化名),和我们讲起了他二十年前的故事。
年轻的小伙子,心脏的门却坏了
年伊始,在监狱系统工作的汪正刚,平时身强体壮,有一天却发现自己胸闷、喘不上气,他连忙来到省城的浙大二院寻求治疗。
时任心胸外科主任的董爱强医生接待了这位年轻的患者,而检查结果也提醒了一个不容小觑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需立即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开胸就开胸!”汪正刚坦然地接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开胸手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
一关闯过还有一关,关关凶险
手术非常成功,但幸运之神并没有完全眷顾这个年轻的生命,他并发了急性肾衰竭。
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是心脏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一40%,其中10%一20%的患者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20年前的血液透析技术还不够成熟,床边血透技术也没有实现,监护室的病人如果出现肾衰竭、需要血液透析治疗,那只能送去血液透析室。
而在患者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的状态下,要紧急转运到血液透析室,是多么困难,对于医护团队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去血透室,再艰难我们也要克服!”面对病床上这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董爱强主任当机立断。携带着紧急抢救设备,在监护仪持续警报状态下的汪正刚,在医护人员的密切保护下,他终于能够到血透室进行血透治疗了。
就这样,在医护人员的“拼命”下,汪正刚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最终顺利出院。他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心脏瓣膜病并发急性肾衰后经血透治疗肾功能完全恢复的患者。
出院后,病人却失联了
这样的心脏术后病人,出院后的长期定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医生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凝血指标,以便随时调整药物剂量,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可是,汪正刚自从出院后,就再也没有回董主任的门诊复查。那个年代,通讯也不方便,董爱强就这样彻底失去了他的音讯。
但是这位年轻的科主任,却始终记得这位病人,这是浙大二院最早进行心脏手术合并急性肾衰竭并抢救回来的病人。他这条命,是医护人员拼了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他们想看到这位病人,能一直健康地生活下去。
汪正刚,成为了董爱强之后20多年职业生涯里的一块心病。
再次出现,当年的主管医生忍不住批评他
时间任性奔跑20年,谁都不曾想到,今年7月21日,汪正刚突然出现在浙大二院董爱强主任的门诊。
已经49岁的汪正刚,这次却是来看发热!
疫情之下,发热有如猛虎。仍在监狱系统工作的汪正刚,这20年,始终在岗位上辛勤付出,对于自己的身体,却不甚在意。但这次身体反复发热,在当地做过核酸检测等,排除新冠可能后,他再次来到浙大二院,这个曾经救过他命的地方。
面对这个已经苍老的身影却依旧熟悉的名字,董爱强瞬间反应过来,二话不说,狠狠地批评了汪正刚一顿,把这20年积蓄的担忧全都宣泄了出来。
汪正刚怎么也没想到,居然有这么一个人,日夜“牵挂”着他!
又是心脏出了问题,再次开胸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诊断,汪正刚被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而且非常严重,心脏好几个“阀门”都要更换修补,急需手术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就是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通过血液跑到心脏,感染心脏瓣膜、心室壁内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等。而像汪正刚这样做过人工瓣膜手术的患者,罹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0倍,而且一旦患上,往往都非常严重。
董爱强主任团队为其做了第二次开胸手术,进行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和二尖瓣瓣周漏修补术。手术很成功,汪正刚术后进入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病房继续治疗观察。
20年后的今天,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医护团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早期康复规范,手术当天每小时观察患者的尿量,保障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患者血电解质,及时纠正酸碱紊乱,还帮助他做双下肢的踝泵运动,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
术后第二天,汪正刚便可以下床活动了。
下床活动的汪正刚
对此,汪正刚兴奋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术后第二天居然就可以下床走动了!”
董爱强主任和日渐康复的汪正刚合影
他感慨良多,感念自己碰到了好的医护团队。他也想起20年前那次生命垂危时,那名守在导尿袋边上的护士长——宋剑平。
时任心胸外科监护室护士长的宋剑平(现已为护理部副主任)回忆道:这位病人我们科室都还记得,那时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去观察他的尿袋,有时候一守就是一天,每天都希望袋中的尿量增多。这次,宋剑平也去专门探望他,这位当年的“小宋”,鼓励他一定要坚持早期康复锻炼,期待他早日康复出院。
宋剑平(右一)来看望汪正刚
出院时,董爱强问他:“这次,你还‘跑不跑’了?”
汪正刚摆摆手,大声笑着说:“不跑了,一定按时复查!”
#超能健康团##医师报超能团#
免责声明:转载本文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已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请与小编联系进行处理。我们对所转载文中的观点保持中立,不对文章观点负责。所载内容不作为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