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作者:梁怡婳,张清学

单位:中医院生殖中心

选自:生殖医学杂志,第25卷,第11期(年11月刊)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内异症可引起慢性盆腔痛、痛经、不孕等,育龄期妇女内异症发病率约为15%,约20-50%不孕症妇女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且近年来内异症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内异症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多年来广大学者都致力于探究内异症发病机制,从经典的“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到“在位内膜决定论”、“子宫内膜干细胞学说”,目的皆在于希望能得到更有效的内异症治疗方法。随着对自噬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自噬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自噬也许能成为内异症治疗的一个新切入点。

1.自噬的概念与特征

自噬(autophagy),意如其名“自己吃自己(self-eating)”,是真核细胞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个高度保守的过程。自噬发生在细胞质中,指一些需降解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等胞浆成分被包裹,并最终运送至溶酶体降解的过程,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可被再利用或产生能量。

自噬作为细胞自身的“资源回收站”,可被视为细胞的一种生存防御机制,当细胞处于营养缺乏或氧化应激状态时,通过移除错误折叠及无用的蛋白质、受损的细胞器及某些细胞内病原体,为细胞提供能量及维持细胞内物质合成代谢,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

自噬可分为三种:巨自噬(macro-autophagy)、微自噬(micro-autophagy)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autophagy)。其中巨自噬即现今众多研究中的“自噬”,研究最为广泛,以自噬体的形成为特征,指细胞内过多或异常的细胞器及其周围的蛋白质和部分细胞质被双层膜所包裹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随后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并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

自噬有5大关键过程:(1)自噬泡(phagophore)的形成;(2)Atg5-Atg12-Atg16L复合物形成并与自噬泡融合;(3)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lightchain3,LC3)由可溶形式(LC3-I)转变为脂溶形式(LC3-II),与结合自噬泡形成自噬体;(4)自噬体捕获需降解或清除的蛋白质、细胞器等物质;(5)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s),在自噬溶酶体内自噬体内层膜,内容物在溶酶体内被降解。

适度的自噬可维持细胞稳态,异常的自噬则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都与细胞内异常物质累积过多相关,如亨廷顿舞蹈病的突变亨廷顿蛋白(Huntingtin,Htt)、帕金森病中由α-synuclien蛋白组成的Lawy小体,由于自噬机制的缺陷,使这些异常蛋白质不能被及时清除,逐渐在神经元中积聚,最终神经元功能受损,引起疾病。自噬在肿瘤疾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一方面认为自噬作为细胞的一种自我维稳机制可及时将细胞内的致癌、有害物质清除,具有防癌、抑癌作用;另一方面认为自噬可保护癌细胞,使其可在缺氧、缺血、营养缺乏等恶劣环境中生存或抵抗细胞毒性药物,进而癌细胞种植、浸润及化疗耐受,具有促癌作用。因此关于肿瘤疾病自噬的研究近年来颇受







































白癜风初期治疗
白癜风初期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rhzl/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