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神经外一科独立完成一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为患者解除了多年的病痛折磨。
据介绍,患者67岁,男性,自诉于10年前出现颈背部疼痛不适,3年前出现右上肢疼痛、麻木、无力不适,右手拿不住筷子,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摔倒等症状。今年1月,上述症状加重,被诊断为颈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医院未果。
术前检查MRI
神经外一科殷陶冶主任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判断患者患颈1-2椎管内脊膜瘤。肿瘤位置在颈部且高颈段,手术风险非常大,而且肿瘤周围紧贴许多血管和神经,其中最粗最重要的血管是椎动脉,最粗最重要的神经是副神经和颈1颈2神经根,都贴在肿瘤的表面。要想从结构如此复杂的区域完整切除肿瘤,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且肿瘤紧贴在延髓及高颈段脊髓的腹侧,切除肿瘤时的牵拉、推移、分离等操作,一不小心,就会伤及这些重要结构,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殷陶冶主任带领医疗团队反复研究,在与家属协商取得同意后,决定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殷陶冶主任、刘汉阳医生历时近4小时,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在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下,患者现已痊愈出院。
术后复查MRI
相关科普知识
发病率:脊膜瘤好发于50-70岁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约占所有脊髓原发性肿瘤的25%-46%,女性患者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为胸椎后、后外、外侧(80%),其次为颈前区(15%),最罕见的是腰骶区(5%)。男性患者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胸部区域(50%),其次为颈部区域(40%)。当其发生在颈部区域时,可包绕椎动脉,但很少浸润椎动脉。
检查诊断:
1、MRI:MRI平扫及增强是脊膜瘤的首选诊断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肿瘤的边界及其与周围脊髓等神经结构的关系。是术前评估,术后确认是否充分切除以及肿瘤是否复发的可靠手段。
2、CT:增强CT可作为MRI结果的补充,或在患者不能行MRI检查时进行,CT平扫显示肿瘤为实质性,密度稍高于正常脊髓,肿瘤内发现钙化灶为其显著特点,这也是区分脊膜瘤和神经鞘瘤的标志性征象。
3、其他检查:X线不常用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血管造影对术前了解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脊膜瘤是成年人常见的脊柱原发性肿瘤,当患者出现局部疼痛、神经功能障碍时,不能忽略对硬膜内肿瘤的考虑。MRI被认为是其最佳的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和恢复神经功能。
供稿︱神经外一科刘汉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