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205102.html1、SCS定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SCS)是以构成颈椎的组织结构退行性改变为主要原因下发生的,在颈椎不稳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刺激交感神经所产生的以头晕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候群。注意:在本定义中强调“是以构成颈椎的组织结构退行性改变”,而不是“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肌肉、韧带、椎间盘、骨和关节都是构成颈椎的组织,都会发生退变。然而其退变有一定的规律,常常在椎间盘退变之前已经发生了肌肉和韧带的退行性改变。传统医学观点认为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的起始发病原因是错误的;其实椎间盘退变只是颈椎退行性改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起始因素。2、颈椎病(包括SCS)的发病机制的金字塔原理各型颈椎病的发生发展基本上遵循着从颈型颈椎病到SCS,再到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规律。在组织退变以及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面,作者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是从肌肉退变开始的,肌肉退变之后导致颈椎动态稳定性的减弱或丧失;然后发展到韧带退变,发生静态稳定性的减弱或丧失;从而导致椎间盘的退变,增大了颈椎不稳的程度;从而进一步导致骨关节的退变。随着颈椎不稳的发生和发展,伴随着代偿性稳定机制的发生、累及重要器官,产生相应临床症状、体征的综合过程。构成颈椎的组织需要保持动态和静态的稳定性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肌肉和韧带是维持颈椎动态和静态稳定的基础。在生理情况下,“肌肉-韧带-椎间盘-骨和关节-神经组织”具有层层保护作用。在病理状态下,颈椎退行性疾病最早开始于肌肉的劳损和退变,其次是韧带,在肌肉和韧带劳损的基础上椎间盘发生退变,从而继发骨与关节的退变,骨质增生进一步刺激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或椎动脉等重要器官。颈椎的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从轻度到重度是发病因素层层叠加的过程。因此,防止颈椎退行性病变、维护颈椎健康的根基是肌肉,其它的因素依次是韧带、椎间盘和骨关节。预防颈椎退行性疾病,必须通过循序渐进地主动运动锻炼,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只有如此才能防止韧带的退变;也只有通过加强肌肉和韧带的锻炼,才能防止椎间盘的退变;只有肌肉韧带椎间盘保持健康,才能防止骨与关节的劳损和退变;只有保证了肌肉韧带椎间盘骨关节的健康,才能防止神经组织、椎动脉等重要器官受累。这就是作者提出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金字塔原理,并认为预防、治疗和康复颈椎病都必须遵循奠定根基、加固根基的原则,也就是加强颈椎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康复训练,提高颈椎稳定性的原则。在SCS阶段,颈椎不稳包括肌肉劳损退变之动态失稳,也包括韧带退变之静态失稳,椎间盘和骨关节可以有不同程度的退变,也可以不发生退变;颈椎退变和不稳导致本体感觉传输异常;在颈椎不稳刺激下,导致颈椎组织内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再在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介导下,导致椎动脉收缩舒张功能异常,重要器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头晕、心慌、胸闷、视物模糊等症状发生。3、SCS的临床表现规律研究3.1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年门诊收治的例SCS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表现规律包括:不同系统的交感神经症状表现,头晕的性质,临床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时间间隔及相关性,肢体麻胀或麻木患者是否伴有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等。3.2研究结果SCS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表现复杂,分布在消化系统(71.82%)、心血管系统(83.64%)、呼吸系统(63.64%)、汗腺(48.18%)、眼睛(81.82%)、耳部(60.91%)、脑(68.18%)和四肢(70%)等器官系统的症状出现率较高,多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其头晕性质主要表现为头脑昏沉(66.36%),少数患者同时伴有外物或自身的旋转晃动(23.64%),极个别患者单纯表现为外物或自身的旋转晃动(8.18%);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先出现慢性颈肩部疼痛,后出现头晕及其它交感神经症状,占58.18%;从颈肩部疼痛发展为头晕的时间为(68.98±64.42)月;有肢体麻胀或麻木的77例患者均排除了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交感神经症状的四肢表现;头晕程度与病程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R=0.);头晕程度与交感症状累及系统评分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R=0.)。3.2.1各种交感神经症状表现情况本组例患者,累及消化系统出现咽喉部异物感、恶心或胃肠功能紊乱者79例;出现心慌等心血管系统症状者92例;出现胸闷憋气等呼吸系统症状者70例;出现出汗增多等汗腺分泌功能异常者53例;出现视物模糊、眼睛酸胀、干涩流泪、畏光等眼部症状者90例;出现记忆力下降者75例;出现耳鸣甚至听力减退、耳底区疼痛等症状者67例;出现四肢发凉、麻胀等感觉者77例。各种不同症状及其出现的百分比见表1。交感神经累及不同系统出现的症状分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和交感神经抑制症状。本组例患者仅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者(A)共计26例;没有单纯表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者(B);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与抑制混合存在者(C)共计84例。进一步分析交感神经兴奋与抑制混合存在的患者,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者(C1)共计79例,交感神经抑制为主者(C2)共计1例,两者相等者(C3)共计4例。具体详情见表2。3.2.2SCS患者的头晕性质本组例,其中单纯表现为混混沉沉者(A)73例,占66.36%;单纯表现外界物体旋转或晃动(B)2例,占1.82%;单纯表现自身旋转或晃动(C)6例,占5.45%;没有头晕但有其他交感神经症状(D)2例,占1.82%;既有昏昏沉沉,又有外界物体旋转或晃动(A+B)11例,占10.00%;既有昏昏沉沉又有自身旋转或晃动(A+C)14例,占12.73%;既有外界物体旋转或晃动,又有自身旋转或晃动(B+C)1例,占0.91%;既有昏沉又有外物旋转晃动又有自身旋转晃动(A+B+C)1例,占0.91%。各种不同类型头晕及其出现的百分比见表3。3.2.3慢性颈肩部疼痛与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本组例SCS患者中,先出现慢性颈肩部疼痛(Pain,P)后出现头晕(Dizziness,D)者归入PD组,共64例,占58.18%;先出现头晕(D)后出现颈肩部疼痛(P)者归入DP组,共16例,占14.55%;两者同时(Together,T)发生者归入T组,共14例,占12.73%;无明显颈肩部疼痛而有头晕者归入D组,共5例,占4.55%;无明显头晕而以其它交感神经症状(Sympathetic,S)为主者且交感神经症状出现在颈肩部疼痛之后者归入S组,共2例,占1.82%;记不清先后顺序者归入N组,共9例,占8.18%。该组患者慢性颈肩部疼痛与头晕发生顺序情况见表4。3.2.4慢性颈肩部疼痛与头晕的间隔时间慢性颈肩部疼痛进展为头晕的时间(PDT):64例患者首先出现慢性颈肩部疼痛,而后出现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其中有54人明确记得具体发病时间,其余10人难以记清楚详细的发病时间。54例患者中从颈肩部疼痛进展为头晕最长时间为个月,最短3个月,平均68.98个月。头晕发展到慢性颈肩部疼痛的时间(DPT):16例患者明确表示首先出现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而后出现慢性颈肩部疼痛;其中有11人明确记得具体发病时间,其余5人难以记清楚详细发病时间。11例患者中从头晕发展为颈肩部疼痛最长时间为96个月,最短1个月,平均30.45个月。见表5。3.2.5SCS患者的肢体麻胀或麻木的症状体征研究本组例患者,主诉有肢体麻木的患者共计77例。对77例患者的进一步的神经专科查体结果均未见明显皮肤感觉功能减退;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阴性,结合患者无神经根受压的影像学征象支持,因此排除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77例患者的病理征皆为阴性,结合患者的影像学表现都没有脊髓受压及脊髓内异常信号表现,因此排除其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综合判定,77例患者的肢体麻胀感症状属于交感神经症状。3.3SCS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性研究对例SCS患者的病程进行统计,将患者初次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我院门诊的时间段作为患者病程,其中88例患者清楚记得发病时间。对8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如下评分:A.颈肩痛程度评分:0分:无症状;1分:轻度可以忍受;2分:中度,较难忍受;3分:重度,极难受;4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B.头晕评分,又分为头晕程度评分、头晕频度评分、头晕持续时间评分和诱发或加重头晕的姿势等四项,共计24分:a.头晕程度评分:0分:无症状;2分:轻度头晕,可以忍受,能正常行走;4分:中度头晕,较难受,尚能行走;6分:重度头晕,极难受,行走有困难,需扶持或者坐下;8分:剧烈头晕,几乎无法忍受,需卧床。b.头晕/眩晕频度:0分:无症状;1分:每月约1次;2分:每周约1次;3分:每天约1次;4分:每天数次。c.头晕持续时间:0分:无症状;1分:几秒~几分钟;2分:几分钟~1小时;3分:几小时;4分:一天或以上。d.诱发或加重头晕的姿势(8分,每项1分,可以多选):转头时晕,低头时晕,仰头时晕,躺下时晕,翻身时晕,起床时晕,走路时晕,嘈杂环境下晕。C.交感神经症状分8个系统或器官症状,每一个系统或器官为1分,共计8分。3.3.1SCS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病程相关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头晕与病程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且是明显的正相关性(R=0.);颈肩疼痛与病程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P0.05,R=0.);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与病程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6。3.3.2SCS患者不同临床症状间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头晕程度评分与交感症状评分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且是明显的正相关性(R=0.);颈肩痛评分与头晕评分以及交感神经评分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见表7。4、SCS的体征SCS的临床阳性体征较少,常见的有:(1)颈部压痛,通过检查压痛点所在的部位可以判断病变责任节段。(2)颈椎生理曲度异常。(3)瞳孔对光反射异常。(4)颈椎运动诱发试验(+),其中包括颈椎屈伸试验(+),旋转试验(+),屈曲旋转试验(+),后伸旋转试验(+)等。在上述旋转试验中可以诱发头晕,心慌,胸闷等与平时
临床表现相同的交感神经症状。5、SCS影像学表现5.1X线片患者应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临床以相邻椎体之间成角大于11度,移位大于3mm为颈椎不稳的诊断标准;在正位片上出现棘突向一侧偏歪、标准侧位片上出现椎体双边征、双关节突征或双椎弓根征等作为椎体旋转不稳的诊断标准。对于存在颈椎序列欠佳,椎体之间角度偏大,尚未达到11度但超过8度;移位大于1mm小于3mm;以及存在项韧带钙化者;对于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相应的节段存在潜在性的颈椎不稳。5.2核磁共振5.2.1有肌肉退变无椎间盘退变SCS患者可以有肌肉退行性改变,同时没有明显的椎间盘退变的表现。过伸过屈X线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颈椎不稳。5.2.2有肌肉退变和轻度椎间盘退变SCS患者可以有肌肉退行性改变,同时有轻度的椎间盘退变的表现。过伸过屈X线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颈椎不稳。5.2.3有肌肉退变和严重椎间盘退变但无明显椎间盘突出SCS患者可以有肌肉退行性改变,同时有严重的椎间盘退变的表现,但无明显椎间盘突出。过伸过屈X线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颈椎不稳。5.2.4有肌肉退变和严重椎间盘退变,有明显椎间盘突出和明显的骨关节退变增生,有轻度的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无脊髓和神经根压迫。SCS患者可以有肌肉退行性改变,同时有严重的椎间盘退变的表现,同时有明显椎间盘突出。过伸过屈X线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颈椎不稳。大多伴有明显的骨关节退变增生,但仅有轻度的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无明显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损伤。大部分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5.2.5有肌肉退变和严重椎间盘退变有明显椎间盘突出和明显的骨关节退变增生,同时有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此时大部分已经发展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者与脊髓型颈椎病的混合类型;治疗比较棘手。5.3CT检查随着核磁共振的普及,SCS患者的CT检查目前已经成为非首选检查。若要进行CT检查,最好将颈椎周围肌肉纳入扫描范围。大部分患者CT检查能显示椎间盘突出情况,椎管狭窄情况;如果肌肉发生了脂肪组织浸润者,肌肉组织的CT值减小;肌肉钙化者其CT值会增加;SCS患者肌肉容积减小,肌肉间隙增大,部分患者有韧带钙化的表现。5.4椎基底动脉彩超大部分患者椎基底动脉彩超无明显异常;需要进行动态彩超检查才能发现异常;医院的常规检查项目;科研人员可以根据患者日常诱发头晕的姿势,令患者进行颈椎屈曲、后伸、旋转、侧屈、屈曲旋转、后伸旋转等姿势变换,同时进行椎基底动脉的彩超检查,在上述姿势下会诱导出异常的彩超表现。文章来自杜良杰医生。杜良杰,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rhzl/1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