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06脊髓型颈椎病

北京最佳皲裂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728887.html

4.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相对其他型较少见,但临床症状严重,致残率高,早诊断早治疗对本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脊髓型颈椎病出现明显的症状已属晚期,治疗恢复不易,故早期发现对治疗有重要价值。

一、病因病理

(一)外伤:

本病约20%的患者有外伤病史。外伤导致颈椎间盘脱出、血肿压迫、脊髓震荡或挫伤等,引起脊髓损伤发生变化。

(二)椎体后缘骨赘:

多由陈旧性外伤和慢性磨损所致,椎体后缘骨赘易于压迫脊髓形成损伤。

(三)根袖粘连:

外伤或慢性炎症使根袖发生粘连,对脊髓有束缚作用。

(四)椎体移位:

椎体移位后椎管前后管径缩小,形成脊髓压迫。

(五)黄韧带肥厚:

老年人椎间盘失水萎缩,小关节退变,若黄韧带肥厚则易发生皱叠在椎管内压迫脊髓。

(六)先天性椎管狭小:

经研究证明,先天性椎管狭小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临床表现:

脊髓型颈椎病,因运动、感觉、自主神经、脊神经、血管等都可能受损,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初起颈部症状不明显,易于误诊或漏诊。

(一)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1、运动障碍:

主要因锥体束受挤压或脊髓前动脉痉挛缺血所致,表现为运动障碍:常见手足无力,以下肢明显,双下肢发紧发沉,抬步沉重,行走不稳或不能快步行走,足下有踏棉花之感觉;

手握力较差,持物不稳易于坠落,不能写小字,手指不能做精细动作;

胸部和腰部可有束带感或负重感。

2、感觉障碍:

为脊髓丘脑束受累所致。其特点有:

①由下向上发展;

②不完全性;

③感觉分离现象;

④多伴运动受累等。

伴有共济失调者,主要表现站立不稳,黑夜或闭目行走时左右摇摆。

3、自主神经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表现为病变肢体怕冷、酸胀、浮肿、血运障碍;尿频、尿急、尿潴留,大便秘结或失控等。

(二)体征:

根据病情,主要检查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如感觉、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征。

检查特点:

①下肢一定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②瘫痪多为不完全性;

③感觉障碍平面低于病变部位且不整齐;

④屈颈试验阳性。

(三)辅助检查

1、X线片:

①椎管矢状径:有学者认为,椎管矢状径小于12mm时易于发病。

②骨赘形成:受损节段椎体后缘可见骨赘。

③椎体后缘台阶形成:颈椎失稳移位,椎体后缘弧形连线中断,形成台阶样变。

2、CT:

可了解椎体后缘骨赘、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颈椎间盘突出等情况,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性。三维CT重建可判断致压物的大小和方向。

3、MRI:

本型颈椎病在MRI上可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骨赘、变性的黄韧带、后纵韧带骨化对硬膜囊和脊髓的压迫程度,椎管的矢状径测量,脊髓的水肿、软化、囊性变等。

4、肌电图:

受累平面神经根支配的肌肉,可出现去神经电位及多相电位。如合并锥体外系统损害,可出现群发型电位。

5、腰穿:

了解梗阻情况,主要做奎肯试验。奎肯试验通畅,梗阻可能性较小但非绝对。

6、脊髓造影:

了解病变的性质、部位、脊髓受压程度,对治疗和判断预后等均有意义。

三、诊断要点

1)颈脊髓受损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检查显示椎管狭窄,颈椎退行性变。

3)除外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椎管内肿瘤、末梢神经炎等。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lcbx/10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