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的成功着床需要具备植入能力的囊胚和处于接受态的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的接受态是指与胚胎发育同步的子宫内膜上皮和基质细胞相继发生的增殖和分化,使子宫内膜进入一个短暂的接受胚胎植入的阶段,也称为子宫内膜容受性。正常子宫内膜分泌的促炎与抗炎因子处于动态平衡,当内膜发生炎症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局部产生的大量炎性细胞和免疫因子可干扰胚胎和子宫内膜间的信号交流,进而影响胚胎的成功着床。
慢性子宫内膜炎(CE)是子宫内膜受到感染并且炎性反应持续存在的一种疾病。CE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无症状,或者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盆腔疼痛、性交困难、白带增多等轻微症状。病理学表现为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据统计CE在整体不孕症女性中发生率可达2.8-46%;在反复移植失败(RIF)以及复发性流产(RSA)女性中甚至可以分别高达67.6%和56.8%。
01
CE的微生物学
CE的主要病因是宫腔内的微生物感染,其病原体主要有:常见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支原体属(生殖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变型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道加德纳菌以及酵母菌属(酵母菌、念球菌)等。
02
CE导致女性不良生殖结局的可能机制
影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影响胚胎植入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影响绒毛血管的生成、使子宫内膜异常蠕动、影响子宫内膜纤维化稳态。CE作为一种慢性炎症,长期反复感染是否会影响子宫内膜NK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的比例,从而破坏子宫内膜容受性。
03
CE的诊断和治疗
多数学者认可组织学检查是CE诊断的金标准,应用免疫组化寻找CD阳性细胞作为CE的诊断依据,目前尚无共识或指南。近来,随着宫腔镜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组织学诊断的局限性,也有学者应用宫腔镜检查诊断CE。宫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子宫腔内的炎性环境,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间质水肿,可见散在的1mm的微小息肉,有时可见局部点状或弥散性内膜充血。
目前临床对CE仍多采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多西环素由于其从细菌到支原体广泛的抗菌谱,被作为经验治疗的一线用药。经验治疗中常选择的抗生素还包括环丙沙星与甲硝唑,通过抗生素联合治疗后,绝大多数CE可以被治愈。但部分患者即使经过多个疗程的联合抗生素治疗,仍无法治愈CE。研究表明,对反复着床失败的CE患者,多西环素的治愈率达70%。因此,针对CE的有效治疗可能是改善反复妊娠丢失和胚胎种植失败女性妊娠结局的重要方法。
总结
综上所述,CE在生殖医学,尤其是胚胎种植失败或妊娠丢失中受到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