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子宫内膜癌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75%的患者发生在绝经后,约60%的患者绝经年龄被推迟至50岁以上。目前认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尚未明了,但发现与年龄、肥胖、不孕、绝经晚、高血压、糖尿病、卵巢颗粒细胞瘤、胞膜细胞瘤卵巢发育不良、多囊卵巢综合症、口服避孕药及外源性雌激素等有关。
在祖国医学中并无“子宫内膜癌”这一病名,但类似“子宫内膜癌”的症状则散见于中医医籍中的“崩漏”、“五色杂带”、“癥瘕”等病症中。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曰:“崩漏者,非经期下血之谓也。”《医学入门》云“凡非时血行,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若山崩然,谓之崩中。”《医宗金鉴》曰“……更审其带淋漓沥沥物,或臭或腥秽,乃败血所化,是胞中病也,若是疮脓,则非瘀血所化,是内痈脓也。”以上描述,与中晚期子宫内膜癌症状相似。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古典医籍中亦有类似的描述,如《医宗金鉴》认为五色带下成因“皆湿热所化”。《诸病源候论》曰:“带下病者,由劳伤血气,伤动冲任脉,致令血与秽液兼带而下也。”目前认为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情志失调,冲任受损,毒邪凝结,气滞血瘀,阻于胞宫所致气血功能失调。
子宫内膜癌异常阴道出血中医治疗临床体会
一、临床症状
1、阴道出血:异常的阴道出血是本病的突出症状,其发生率为88%~96%。其出血特点是绝经期或绝经后出血约占50%~70%,表现为血性分泌物或不规则阴道出血,一次出血也可能维持1~2天,几个月不复发。未绝经者可见不规则出血,经期延长,经量增多。
2、阴道异常分泌物:约1/3患者有阴道分泌物增多现象。常为瘤体渗出或继发感染引起。早期往往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白带,晚期可出现脓血性白带,有恶臭,但远不如子宫颈癌显著,颈管堵塞时,可以形成宫腔积脓。
3、疼痛:一般不疼痛,少数病人感到下腹疼痛,是由于病变较大,突入宫腔而引起子宫痉挛性疼痛。当癌瘤侵犯宫颈,堵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时,可引起痉挛性疼痛。病变进入晚期,癌瘤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时,可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并向下肢放射。
4、下腹部肿块:仅见于晚期患者。子宫增大时可于下腹部触及肿块,超出子宫以外的包块,以转移性附件或盆腔肿块的可能性大。
5、其他表现:如贫血、发热、进行性消瘦等,若肿瘤累及尿道、膀胱或直肠,则出现相应症状。
二、病理分型
1、大体形态:按子宫内膜癌的生长方式,子宫内膜癌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
局限型:此型见癌灶局限在子宫内膜的某一部位,多见于宫底及两角外的无蒂或有蒂的肿物,其质软、脆,表面可能发生出血、坏死、溃疡或感染,本型易侵犯肌层。
弥漫型:本型见于子宫内膜大部或全部为癌组织侵犯,呈灰白色或淡黄色,表现有出血、坏死,有时形成溃疡。此型因广泛累及子宫内膜,子宫常增大,但一般浸润肌层较少。到晚期可侵犯肌层并扩展到宫颈管,如癌瘤堵塞宫颈管可引起宫腔积脓。也可侵犯盆腔,累及膀胱,子宫直肠陷窝,甚至直肠。
2、显微镜下形态: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腺型:约占80%~90%。由大小不等的腺体组成,排列紊乱,呈背靠背形式,腺上皮为柱状、多层、不规则,有时形成乳头突入腺腔,呈腺套腺现象,癌细胞大而不规则,核大深染,有核分裂,胞浆少,间质少,间质内可见泡沫状细胞。
腺角化癌:又称腺棘皮癌。组织学特点是个腺癌组织中有鳞状上皮成分,即腺角化癌中可见到多少不等的良性鳞状上皮,有时可见角化珠。
腺鳞癌:癌组织中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恶性成分组成,两种恶性细胞可以分开,也可以混合交织在一起,不易分辨。
透明细胞癌:癌组织呈管状结构。显微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背靠背排列小管,内衬有透明的鞋钉状细胞。鞋钉状细胞的特点是胞浆少,核大,且突入内腔,间质中有胶原纤维。
三、子宫内膜癌的扩散与转移
一般来说子宫内膜癌生长较慢,能在1~2年内病变仍局限于子宫内而不扩散。扩散时可通过直接蔓延、淋巴道或血行侵犯邻近器官或转移至远处器官,具体的转移途径与癌灶生长的部位有关。在各种扩散的途径中,经淋巴道的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1、淋巴转移:当癌组织局限于子宫内膜时,很少发生淋巴转移。但如癌组织侵蚀至肌层或蔓延至颈管,则淋巴转移率显著增高,I期病人盆腔淋巴转移率为10.6%,II期病人为36.5%。
2、直接蔓延:病灶在子宫内膜生长,以后可向肌层浸润,经过子宫的浆肌层扩散到输卵管、卵巢,种植在盆腔腹膜、子宫直肠凹陷、大网膜、肠管、膀胱等处。向下可直接蔓延到宫颈管及阴道。
3、血行转移:一般多发生在淋巴转移的基础上,癌细胞进一步侵入血管,经血流转移至肺、胸膜、肝、骨等处,为一种晚期转移方式。
四、中医临床辨证
子宫内膜癌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及带下异常为主要表现,与血、气、阴精、冲任两脉及胞宫、肾、肝、脾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多为六淫邪气,七情过度,劳力伤神,房劳过度,痰饮瘀阻等因素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毒邪凝结,冲任督带,胞宫胞脉受损而发病。
辨证时,辨出血和带下是分清寒、热、虚实的主要依据。
1、辨出血,主要了解阴道出血的时间、节律、量、色质等。
出血量多频繁持续时间长,色深红质稠浓者,多属血热;色淡红质稀薄者,多属气虚;
出血量或多或少,反复迁延,若色黯滞,质稠加有小血块,多属肝郁血滞;
若量多,而色深红,或紫黑,有较多血块,并伴有小腹疼痛,多属血瘀;
若量少,色淡,质稀,多属血虚;
若色淡黯,质稀薄者,多属肾虚。
2、辨带下,主要应诊视其量、色、质、气味,发病新久,及有无阴痒。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秽气及阴痒者,多属湿热下注;
带下量或多或少,色深黄或兼有赤色血丝,质稠,或如脓样,多属下焦火热炽盛;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甚或如水样者,多属脾肾阳虚;
带下杂见五色,连绵不绝,如脓如血,恶臭难闻,伴有腹痛,多属湿热毒盛。
辨出血及带下,同时虑全身症状及舌苔脉象,使辨病与辨症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统一。
五、中医辨证论治
子宫内膜癌在中医典籍内与“崩漏”、“五色带”、“癥瘕”的描述相似。是由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湿热瘀毒,蕴结胞宫,或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日久积于腹中所致。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是扶正与祛邪并用。早期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兼以扶正固本调理脾肝肾三脏,固护冲任;晚期宜扶正为主,兼祛邪抑瘤,改变患者的虚弱状态,更可以零毒抑瘤为主,诱导细胞的分化和凋亡,使抑瘤而不伤正。总之,治疗时当根据邪正盛衰的轻重,权衡扶正与祛邪的用药比例。子宫内膜癌在早期术后可以配合中药治疗,中药起到调理的作用,能达到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的效果。子宫内膜癌患者一般体质较差,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其他的感染。中药是根据病人的状况进行配伍,能够随证加减,以达到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常用中药:活血化瘀如丹参、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等;清热解毒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泽兰等;健脾补益如白术、茯苓、人参、山药等;抗肿瘤如石见穿、蟾皮、三七、全蝎等。
1、肝郁血热型
症见阴道突然大出血或不规则出血,量多,或出血淋漓不尽,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疏肝清热,凉血止血。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白术,当归,白芍,茯苓,薄荷,丹皮,山栀,益母草,血余炭,甘草。配合清宫去癌散。
2、瘀毒内结型
症见阴道出血,色紫暗,有血块,时崩时止,淋漓不净,或突然量多,夹有瘀块,小腹可触及肿块,腹痛如针刺刀割,疼痛部位固定,入夜加重,舌质暗,有瘀点,脉涩紧。治以活血化瘀,消癌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配合清宫去癌散。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柴胡,延胡,没药,甘草。
3、湿热下注型
症见阴道不规则出血,带下色黄赤,臭秽难闻,小腹坠痛,口粘口苦,纳呆腹胀,小便黄浊,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消癌。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清宫去癌散。
4、脾气亏损型
症见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神疲乏力,短气懒言,纳呆消瘦,面色苍白,舌淡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治以健脾益气,固摄止血,扶正去癌。方药益元煎加减人参,黄芪,灸甘草,白术,升麻,艾叶,阿胶(烊化),配合清宫去癌散。
5、脾肾两虚型
症见阴道出血不止,流出淤血块或腐肉,带下赤白量多,腰酸,小腹冷痛,肢体发冷浮肿,纳少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以健脾益肾,温阳固涩,解毒消癌。方药左归丸合附子里中丸加减,配合清宫去癌散。
6、肝肾阴虚型
症见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多少不一,漏下不止,白带增多,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耳鸣心悸,五心烦热,面红颧赤,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养肝肾,清热解毒,扶正消癌。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配合清宫去癌散。
联系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