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天空启示录黄帝内经middot破

“至善园”健康平台,特聘闫永莉教授主讲“免疫与健康”专题。闫永莉教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在该院从事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近40年,曾担任医院副院长,医学教育研究员。

上一次我们讲了月经的疾病,这一次我们讲子宫的问题。子宫是人类最早的家园,最畏寒凉,最怕寂寞,充满生气、丰厚温暖湿润的土地才能产出嘉谷。生命的最初阶段取决于子宫环境,它要舒适、温暖,有弹性,血脉充盈。所以,女人要想怀孕和生出健康的宝宝,先要看子宫环境,看月经。

古人认为女人生三个孩子最好,可以延长女子之寿命。原因在于,女子的怀孕、生产是一次对母体气血的重新激发,和唤醒。但流产不在此例,流产是瓜蔓生生剥离,对人体损伤甚大。所以古人对小产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正常生产的“坐月子”。

子宫的功能属于中医“筋”的范畴,肝主筋,筋有弹性,女性如果有正常的性生活,就能保持子宫的伸缩性,则瘀血就不容易存留。而且元气足的一般性高潮快;元气虚损的性高潮慢、或无。生气和寒邪都会使气血挛缩,就会伤“筋”、伤肝,再兼有“湿邪”,就容易得囊肿、肌瘤等症。

大家会问:哪来的那么多寒?大家记住,生气、郁闷则生寒。生气,就主凝结,生气为什么会说气死了?就是说生气会把人往死道上带。而妇科炎症不属于囊肿,也不是肌瘤,它一般指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一沾这个“炎”字,人们自然就想到消炎。

其实,炎症分实症和虚症,实症是红肿热痛,消炎药一上还管用,但若是虚症,消炎药不仅不管用,还大大消伐了正气。这些炎症若长期不被治愈的话,会腰痛、腹痛,月经不调,用西医的话说,对身体新陈代谢、免疫功能及内分泌系统都会产生不小的危害,若是怀孕女性患有妇科炎症,可能通过宫内感染、产道感染等将病菌感染新生儿,造成胎儿流产、早产、先天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黄帝内经》说,肝味为臊,肾味为腐,臊腐之味就是下焦的味道,加上血腥之味,这里就成了人类体味最重的地方。可千万别小瞧这味道哦,没有如此重口味,都启动不了最原始的生命啊。

按道医的理论,卵子一旦受精,成为受精卵,就是因为此处血腥的刺激,才开始的快速分裂。从二到四,从四到八,从八到十六……如此翻着跟头演变的生命,全因“味”的刺激,所以《内经》反复论述气味的重要性。受精卵因腥气而分裂,并且因为先有了这个“气”,进而生出器官的“器”--鼻子,所以才有“鼻祖”之说。

不知道大家看过没看过出土的猪母龙像,因为猪的鼻子是突出的,所以古代就用猪母龙像来比方胚胎的最初形象,用一个弯曲的身子来比喻任督二脉,任督二脉实际上就交接于上颚,外显于人中。

古代人到底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是个谜,可能真有扁昔鸟那种能透视的人吧。因血腥刺激而生鼻子,鼻子通肺气,金生水,则生出两耳,于是,鼻子、两耳,三点定一个面,脸的格局就出来了,然后水生木,木气,也就是肝气生两眼,然后木生火,舌为心之苗,火生土,得口窍……如此,怀孕初期,胎儿模样已定。

一切都在可思议和不可思议之间,非人力所能为也。

龙眼(中药):

龙眼,中药材名。本品为见龙眼肉。功能主治为:补心脾,益气血,健脾胃,养肌肉。思虑伤脾,头昏,失眠,心悸怔忡,虚赢,病后或产后体虚,及由于脾虚所致之下血失血症。

性味归经:甘、平温、无毒。入心、脾、胃。

功能主治:

补心脾,益气血,健脾胃,养肌肉。思虑伤脾,头昏,失眠,心悸怔忡,虚赢,病后或产后体虚,及由于脾虚所致之下血失血症。

相关配伍:

①龙眼肉,每日嚼食30克,治心悸怔忡。

②龙眼肉,蒸熟每日食之,食至多克后,即可治愈心悸怔忡、失眠、心脾血虚症者及大便下血数日不愈者。

③龙眼肉10克,莲子15克,糯米60克,煮粥每日早晚食,治贫血体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

④龙眼肉10克,花生米(连红衣)12克,水煎服,亦治贫血体弱。

⑤龙眼肉、炒酸枣仁各10克,芡实12克,煮汤睡前饮,治失眠、心悸。

⑥龙眼肉干七个,连核一起放火中煅炭存性,研细末,分四次服,一日两次,用锻赭石15克煎水送服,治呃逆。

⑦龙眼龙30克配白糖3克,若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碗口加盖,每天在饭锅上蒸,蒸至百次,便成玉灵膏(亦称代参膏)。凡年老体衰赢弱病者,每次用开水送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产前服之尤佳。

⑧龙眼肉15-30克,大红枣15克,水适量,同蒸熟食用。治妇女崩漏,贫血,血小板减少。

⑨龙眼干、大枣、生姜各适量,水煎服,治产后浮肿。

⑩龙眼肉、鸡蛋,蒸熟食用,治月经不调,产后虚弱。

本文出自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曲黎敏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页。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jcff/1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