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前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动态

      

作者:郭珍妮,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首批入选青年人才。从事脑血流与脑代谢、神经影像方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医院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Gene、NeurologicalSciences、Perfusion、Vascular、Medicine等杂志审稿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已发表SCI论文24篇,第一作者16篇。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很多临床医生而言,脑血流自动调节是一个生疏的、易被忽略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虽然它时刻在发挥作用,但却不能像血管狭窄似的被直观的显示出来。在这里,我们通过一个病例,一起来看下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变化特点。

患者,男,75岁,因嗜睡、乏力伴耳鸣3个月入院。年5月行“左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糖尿病病史1年;高血压病史10年;冠心病病史1年;吸烟饮酒史50余年。入院查体未见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头MRI示脑内多发腔梗灶(A)。头核磁灌注可见左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延长、局部脑血流量和血容量降低(B)。颈彩示:左侧颈总动脉远段延至颈内动脉起始处支架植入术后10月,现左侧颈内动脉再狭窄(70-99%),支架网格状强回声影两处连续欠佳,无名动脉支架术后10个月,现无名动脉再狭窄(50-69%)。DSA示:无名动脉起始段见支架影,官腔轻度狭窄;左侧颈总动脉末端至颈内动脉起始段见支架影,形态良好,支架内重度再狭窄(C)。患者在我科被诊断为“多发脑动脉狭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颈内动脉内膜及支架剥脱术(D),术后血管恢复良好(E)。辅助检查结果见下图:

在患者术前、术后7天、1个月和3个月我们进行了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结果发现患侧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主要指标Phase由术前的5,逐渐达到健侧水平,并稳定在35-40(大于40可认为正常)。如下图:

脑血流自动调节是脑血流储备功能的一种。它是指全身动脉血压发生变化和因而产生的脑灌注压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脑通过调节脑小血管的口径使脑血管阻力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脑血流量维持恒定的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与其他脑血流储备功能的评价指标不同,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因变量是血压,因此在脑血管病中显得尤为重要。可能很多人认为,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受损程度是由血管狭窄程度而定的,其实不然,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影响因素很多,如血管内皮功能、自主神经、血管内环境等。在无动脉狭窄的焦虑症、呼吸睡眠暂停综合、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均可检测到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异常。因此脑血流自动调节与血管狭窄的关系是即相关又不重叠。若想完整评价患者脑血管损伤程度,除了评价血管的狭窄程度外,加上脑血流自动调节的评价是更合理的。在本病例中,患者患侧受损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在手术后逐渐恢复并稳定的过程显示了,该患者血管的再通不仅是结构形态的恢复,而且还包括了脑血管功能的恢复。

欢迎加入中国卒中学会

官方QQ(千人)群:;

可就各项工作进行咨询、交流、建议,

并下载各种通知、资料、logo、宣传素材等文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jbjs/1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