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不仅造成育龄女性极大的疼痛,也是不孕症的主因。由于该病病机复杂,西医治疗虽然方法多样,但疗效有限且存在副作用,而中医治疗大都只能缓解本病。对于需要生育的异位症患者,欧美生殖医生推荐的营养调理是一种安全选择。
图示、子宫内异位性不孕营养食疗法,资料来源:《法道营养工具》
一、子宫内膜异位与不孕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内膜细胞种植在卵巢、子宫骶骨韧带、盆腔腹膜等不正常位置,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按病程可分轻、中、重度,轻度以异位内膜增生影响为主,中重度则已造成骨盆结构改变、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异位症难于被医学检查,大多在发生不孕做临床检查时才发现。
一般认为约10%女性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城市多于农村。发病年龄在24—45岁,多发于育龄女性,大约30—50%异位症可引发不孕。据报道,全球约有1.78亿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常见的妇科慢性疾病。
主要病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十分复杂,据已有研究,主要包括:浆膜上皮,化生内膜组织;经血逆流,内膜细胞盆腔种植;通过血液和淋巴扩散;内膜异位引起炎性反应,导致炎症与免疫失衡;内分泌紊乱,内膜随月经周期变化增长和消退;另外还有医源性(破宫刮宫、人流等)、家族遗传因素等。
上述因素中,对内分泌失调和炎症与免疫因素干预,是目前治疗的介入点:
异位内膜依赖于雌激素:无论来源如何,异位的子宫内膜生长变化均与卵巢内分泌有关,该病也多发生在育龄女性。雌激素能促进生长,而孕激素能使其抑制。临床研究表明,雌激素过多、孕激素缺乏,助长了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可以通过抑制雌激素水平进行治疗;反之,孕激素可以阻止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事实上,女性生育有利于抑制异位症。
有研究表明,过多的雌激素与肝功能受损、不能灭活和代谢雌激素有关。因此,改善肝功能、支持雌激素代谢和排毒是纠正生殖内分泌失衡的重要路径。
炎症和免疫:异位内膜组织可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介素等,在子宫外区域内膜组织可以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影响周围神经而疼痛。有人认为该病是一类自体免疫反应疾病,因此,抑制炎性因子活性、调节免疫平衡是重要的干预手段。
子宫内膜异位症如何导致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约25-50%的不孕症妇女由子宫内膜异位引起,约30-50%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可发生不孕。
导致不孕:内膜异位可削弱卵巢功能,使卵泡发育不良、排卵障碍;导致输卵管粘连、扭曲和堵塞,影响卵子摄取而无法受孕,或授精卵无法进入子宫着床而不孕或宫外孕;内膜异位所致过高炎性因子、自体免疫反应,导致子宫内环境异常,影响排卵和黄体功能不全,或授精卵着床困难而流产等。
引起生育困难或反复流产:包括阴道异常出血、流产、先兆子痫和早产等,这多与异位内膜所引起的过度炎性反应相关。
二、现有治疗的不足与副作用
西医:临床上,有许多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案,但没有医学共识。常规的治疗方法依据病程主要包括激素、止痛及外科手续等。然而,外科手术易复发,药物疗效有限,并存在不少副作用,如:体重增加,不规则出血等,尤其是假孕、假绝经等合成激素疗法,干扰内分泌,存在乳腺癌、心脏疾病等预后风险。
中医:因病机复杂,中医治疗疗程长,疗效慢,而对于中、重度异位症患者,基本只能起缓解作用,停药后易复发。此外,由于中草药作用成分不明,长期服药对需要生育的女性副作用可能不小。
三、从基础病因入手,营养调理异位症与不孕
许多研究表明,相对过剩的雌激素活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驱动力,即内膜增生依赖于雌激素,而过多的雌激素与肝功能受损、不能灭活雌激素相关。这成为营养干预的重要介入途径之一,即改善肝功能,提高解毒水平、代谢雌激素。
依据欧美有关生殖医学文献,营养干预主要路径如下:
1、降低炎性、调节免疫平衡、缓解疼痛:
主要营养补充剂如:高纯鱼油(60%DHA/EPA),抗炎、降低粘连,缓解疼痛等,鱼油也是女性重要的生殖营养;维生素D3,姜黄素等有利于抑制炎症、调节免疫活性,姜黄素尤其能抗炎、抗氧化和抗内膜增殖,可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等。姜黄素是脂溶性、难吸收植物化学素,应使用活性姜黄素(磷脂复合)。
2、支持肝功能、促雌激素代谢:
主要的营养补充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重要的细胞内抗氧化剂,并能合成谷胱甘肽,是肝脏最主要的解毒剂;维生素C、混合维生素E(da+y生育酚)和硒,可降低腹腔液的氧化应激,支持黄体功能、净化子宫环境、促进受孕等。。
3、改善子宫内环境、促受孕:
临床试验证明,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改善子宫内环境,利于受孕和着床,降低流产、早产等;锌(配铜):女性生殖的重要营养剂,可保护卵巢功能、促进卵泡发育和正常排卵等。此外,据研究表明,白藜芦醇、碧萝芷等植物多酚利于改善子宫内环境,抗氧化及降低炎性活性,利于孕卵着床、胚胎发育,降低妊娠并发症。
4、叶酸(L甲基叶酸):是核酸合成(包括DNA和RNA)的必需物质,缺乏可致基因突变,引起脑、神经管等生育缺陷。可使用活性叶酸(L甲基叶酸),剂量一般为-mcg/天。如果患者曾发生过多次流产或早产,在医生指导下,可加大使用量至5mg/天。
四、营养干预与药物治疗关系、注意事项
从以上阐述中可见,药物治疗与营养干预并不矛盾,相反,在发病早期,营养干预更显疗效,在中、重度期,营养干预则可辅助药物或手术治疗。对于需生育的女性,营养干预是首选。
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很重要:
锻炼身体、户外活动,尤其注意维生素D补充:调查表明,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常见体质较差,过敏性体质,务必注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妇女少发此病,这与她们经常的体力劳动,尤其是晒太阳有关,利于维持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降低炎症和免疫活性。
饮食和生活习惯:少吃红肉(猪牛羊肉等),多食鱼、乳制品,当季新鲜蔬菜、水果等。不抽烟、喝酒,不劳累、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等。
参考资料:主要译编汇自全球最大的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注意: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是为了取代医生或专业人士的面诊意见和告知。
作者:李金平—国际医学营养研究团队(ng),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