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牛普通病防治现状和发展对策

作者:严作廷,杨志强,荔霞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奶牛普通病防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奶牛普通病及其防治的特殊性,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奶牛;普通病;防治;对策

奶牛养殖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我国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的奶牛总数从48万头发展到了万头左右,我国形成了西北、京津沪、东北和华北奶牛优势区,其产值占畜牧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年奶牛养殖业产值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5.25%,占农业总产值的1.73%,在奶牛优势区域内,奶牛养殖的现金收入户均已达元。

“一头奶牛富裕一个家庭,一个奶企业托起一方经济,一杯牛奶强盛一个民族”已成为党、国家和人们的共识,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等乳业的崛起和发展,对周边相关产业、奶牛养殖业、饲草料种植等发展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奶农的收入都说明了奶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但是在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奶牛各类疾病发病率尤其是普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奶牛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的瓶颈,严重影响着我国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和乳品安全。

1我国奶牛普通病防治技术取得的成绩

奶牛普通病的发生不仅与饲养管理水平有关,而且,还受其生产性能高低的影响。随着高产奶牛群体的出现,奶牛普通病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其中以乳房炎、不孕症、蹄病和营养代谢病显著增加,并成为影响奶牛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的主要疾病。

针对生产实际中的这些问题,相继开展了乳房炎、不孕症、蹄病、瘤胃酸中毒、酮病、酒精阳性乳、胎衣不下等疾病的防治研究,摸清了发病原因,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针对乳房炎、腐蹄病、子宫内膜炎和犊牛腹泻等疾病开展了快速诊断方法、疫苗和中药治疗药物的研究,研究出预防奶牛乳房炎多联疫苗、隐性乳房炎诊断液;研制出治疗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不发情、胎衣不下和犊牛腹泻等主要疾病的新型安全专用药物“干奶安”、“乳康1号”、“乳康2号”、清宫液、六茜素、消炎醌、产复康等以及改善奶牛微量元素平衡的“微量元素舔砖”、“复合微量元素缓释剂”和阴离子饲料添加剂等一系列产品。

研制出了子宫内膜活检器,开展了奶牛子宫内膜炎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明确了各型子宫内膜炎特征的病理反应和组织细胞类型,为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和病理分型奠定了基础。研究制定我国奶牛安全用药技术规范,制定完善奶牛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奶牛普通病防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2存在的问题

2.1随着高产奶牛群体的出现,奶牛普通病也逐年增加,其中以乳房炎、蹄病和营养代谢病显著增加,奶牛普通病已成为影响牛羊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综合效益和乳制品的质量。

据唐耀平等对~年湖南省邵阳市奶牛疾病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头次奶牛,总发病率为36.64%,奶牛的重大动物疫病基本少有发生,普通病是奶牛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为24.32%,占总发病率的66.38%。普通病中,又以产科病最多(11.92%),内科病次之(8.43%),外科病最少(3.97%)。

主要的普通病有:乳房炎、消化不良、肢蹄病、感冒、难产、流产、创伤、子宫内膜炎等。年至年对烟台地区泌乳期奶牛常见临床疾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2个大型奶牛场和10户规模较大的农户,共计头奶牛。统计结果表明,泌乳期奶牛发病率为32.4%,其中,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为14.2%,瘤胃积食12%,前胃弛缓33%,瘤胃臌气12%,腹泻14%,感冒11%;产科疾病的发病率为12.0%,常见产科疾病乳房炎占44%,子宫炎29%,胎衣不下15%,酮病12%;外科疾病主要是腐蹄病,发病率为5.7%;传染病主要是肺炎,发病率为0.5%。

黑龙江省西部奶牛养殖小区疾病调查分析表明,2个农场普通病发病率(98.64%、86.25%)明显地高于传染性疾病(1.36%、13.75%)。两农场普通病中以内科病发病最多,分别为72.50%、45.75%;其次为产科病,22.18%、26.11%;最后为外科病,3.95%、14.39%。这些结果说明,当前奶牛疾病以普通病为主,尤其内科病最多。

2.2奶牛四大疾病仍然困扰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2.1乳房炎

据潘虎等对22个城市32个奶牛场头成年泌乳牛乳房炎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发病率为33.41%,隐性乳房炎头阳性检出率为73.91%,乳区阳性检出率为44.74%。罗金印等对兰州、成都、哈尔滨、郑州、济南和南昌等6个城市个体奶牛场头奶牛个乳区的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头发病率分别为59.36%、5.38%,乳区发病率分别为31.62%、1.65%。

发生临床型乳房炎后造成产奶量下降,病乳废弃;严重者乳区化脓、坏疽、萎缩,致使永久失去泌乳能力而被淘汰,在我国因乳房炎淘汰的奶牛占总淘汰牛的9%~11%。隐性乳房炎可引起奶产量和乳品质量下降,泌乳期奶产量下降10%~12%,我国每年因乳房炎造成损失达40多亿元人民币,是影响奶牛生产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奶牛乳房炎主要采取综合防治,目前生产中有少量进口疫苗用于奶牛乳房炎预防,但价格太高,保护率也很有限,国内研究的疫苗还处在试验阶段,没有产品上市;在干奶期应用干奶药物预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临床型乳房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引起乳中药残问题,还缺乏高效低残留的药物。

近年来开展了中药制剂、抗菌肽、溶菌酶等防治药物的研究,但是大多数还在研究阶段,还没有好的产品上市。

2.2.2不孕症

主要包括卵巢疾病和子宫内膜炎,我国奶牛不孕症发生率约为25%。其中卵巢疾病的发病率约占三分之一,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约占三分之二,有些地方仅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就高达30%。瞿自明等对我国16个城市41个奶牛场的头适龄母牛进行了不孕症调查,结果表明,由生殖系统疾病引起不孕的牛头,占25.26%,其中子宫内膜炎占不孕牛的68.34%,卵巢疾病占27.44%。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对全国83个奶牛场头成年母牛卵巢疾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卵巢疾病引起的不孕症牛头,占成年母牛的8.47%,其中持久黄体占2.57%;卵巢静止占2.05%;卵巢囊肿占1.76%;卵巢萎缩占0.85%,其他占1.24%。有资料显示因不孕症淘汰的奶牛占奶牛淘汰总量的26.65%,占据因疾病淘汰之首。

不孕症可导致奶牛胎间距增大,产奶量下降,奶牛不孕时间拖延一天至少损失0.头犊牛和3kg鲜奶,全国每年因少产鲜奶和少产牛犊损失至少超过20多亿元。目前卵巢疾病主要采用激素治疗,但在奶牛上禁止使用类固醇激素后,治疗药物比较短缺。

用于子宫内膜炎治疗的抗菌药物疗效大多不理想,且乳中药物残留情况不明,给乳品安全形成隐患。目前中药治疗该病表现出较好的苗头,但疗效好、见效快的中药产品还比较短缺。

2.2.3肢蹄病

肢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该病轻则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目前,肢蹄病已在奶牛业中成为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引起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疾病。我国每年因肢蹄被迫过早淘汰的奶牛占淘汰总数的15%~30%,给奶牛业造成经济损失达万元。

据北京奶牛中心的统计数字表明,从至年10年间,每年因蹄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在20万元左右(4万头成乳牛,发病率10%,每头次的损失约为50元)。对北京地区头成年母牛3年的发病统计,蹄病总发病率分别为9.9%、6%和8.4%,蹄病淘汰率约占奶牛总淘汰率的15%、19%和23%。

在河北省13个奶牛养殖场的头奶牛中,蹄部发病的有头,总发病率为14.%。对包头地区头奶牛蹄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蹄病的平均发病率35.1%(16.2%~44.2%),变形蹄平均发病率39.27%(30.7%~39.2%),且产奶量高的牛更易发生变形蹄和蹄病。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本病发病率更高,有些报道发病率高达50%。

何勇军等通过对广州市几家大型奶牛场淘汰母牛的资料分析,证明有31.8%的淘汰牛是由于肢蹄病造成的。蹄病使奶牛生产性能明显下降,导致高产奶牛过早淘汰,给奶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占我国奶牛总量90%的个体饲养的奶牛,饲养者普遍缺乏肢蹄保健意识,蹄病防治水平较低。

2.2.4营养代谢疾病

在我国,随着奶牛产奶量提高,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危害日益突出。其中酮病、生产瘫痪、卧地不起综合征、瘤胃酸中毒、真胃移位、硒缺乏等对奶牛影响最大。据调查,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为13.2%左右,有时高达30%以上,病牛淘汰率为65%左右。

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占牛群泌乳牛的2%~20%,发病母牛产乳量下降10%~15%;而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更高,造成产乳量下降,给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轻者泌乳量减少30%~50%,重者引起牛只死亡淘汰。产后瘫痪在牛群中的发病率为1.2%~14.1%,近年在有些个体养牛户发病率达到40%。

我国土壤和水体普遍缺碘,2/3的面积缺硒。硒缺乏时,可使胎衣不下、乳房炎、卵巢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碘缺乏时,母牛性周期紊乱、生殖机能障碍,发生流产、死胎和产后胎衣不下。锌缺乏的产奶牛有47%出现蹄部软组织损伤,繁殖率降低、产奶量下降11%,普通病的发生率增加30%。由此可见,营养代谢疾病对奶牛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2.3其他常见病、多发病也给奶牛养殖造成一定的损失

2.3.1胎衣不下

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8.2%~40%,一般为20%左右。胎衣不下主要导致奶牛子宫内膜炎以及卵巢机能紊乱,致使空怀时间延长、产犊产奶减少,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有关资料报道,在奶牛场中,此病的发病率为10%~25%或13%~35%,个别地区高达40%以上。

刘智喜等调查西安市某奶牛场~年头奶牛,胎衣不下年平均发病率为27.98%。康承伦()综合9市26个奶牛场的调查资料,统计了产犊牛头,其中有滞衣牛头,占22.14%。李正国等报道,头分娩奶牛中,产后胎衣不下的奶牛共有头,占分娩奶牛头数的30.55%,其中头胎衣不下的奶牛发生了子宫内膜炎疾病,占胎衣不下奶牛头数的66.53%,占分娩总头数的20.32%,说明产后胎衣不下是奶牛子宫内膜炎疾病的主要诱因。

发生胎衣不下的奶牛其受胎率也受到影响,据田允波报道经产母牛中,胎衣滞留超过5d者,首次配种受胎率降低25%,空怀时间延长17d;若胎衣滞留时间超过7d,首次配种时间延迟21d,首次配种受胎率降低35%,空怀时间延长66d。目前还没有防治该病的理想药物,主要是通过综合措施降低发病率,通过子宫投放抗生素控制子宫感染,但易造成乳中抗生素残留。

2.3.2犊牛腹泻

犊牛腹泻在全国各地奶牛场普遍存在,是影响后备牛生长发育的一种比较重要的疾病。引发新生犊牛腹泻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传染性因素(犊牛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细菌)、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保健卫生因素等等。

据报道,有些地方犊牛腹泻发病率可达40%~50%,并且有一定致死率(23%~29%)。有些奶牛场的母牛分娩后,甚至刚刚过第一天就有70%~%的新生犊牛出现腹泻。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效果往往不理想,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

2.3.3真胃移位

近年来,随着奶牛饲养规模的扩大,由于有些奶牛饲养者缺乏经验,片面追求高产,过量增加精料,导致真胃移位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发病率一般在1%~2%,严重者可达8%~10%,成为奶牛腹部外科手术的主要原因。此病给生产上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轻者泌乳量减少30%~50%,重者引起牛只死亡淘汰。目前,治疗本病主要采用保守疗法、手术疗法,其中手术疗法成功率最高。

3发展对策

奶牛是一种高代谢的产乳家畜,机体对应激非常敏感,一些不良环境因素、应激因素极易引起奶牛患病,而且发生的疾病明显较其他牛多。奶牛发病既有与其他牛相同的地方,又有其特殊之处,即奶牛既可以患其他牛患的疾病也患有一些其他牛不易患的病,如酮病、产后瘫痪等。

另外,围产期是奶牛特殊的生理时期,产后瘫痪、胎衣不下、子宫炎、酮病等多种疾病在这个时期集中发生,对奶牛健康影响较大。因此,加强奶牛普通病的防治研究,对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和保障乳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1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疫苗制造技术,开展预防奶牛乳房炎、腐蹄病等疾病的传统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新型高效疫苗的研究。

3.2建立我国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种库及数据库资料共享系统,为乳房炎疫苗研究提供针对性强的高质量菌种。

3.3开展奶牛重要疾病如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卵巢疾病、营养代谢病、胎衣不下等的病理学研究;研究经乳房、子宫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了解不同药物吸收代谢规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弃奶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证乳品安全。

3.4应用先进的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和制剂工艺,研究针对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卵巢疾病、胎衣不下、犊牛腹泻等奶牛特殊疾病及特别用药要求的专用药物,逐步形成安全、高效的奶牛专用系列药物群;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展抗菌肽、微生态和溶菌酶等生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并研究建立奶牛临床用药规范,为乳品安全和奶牛高产提供保障。

3.5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酮病等的快速诊断技术,尤其是研究和开发出适合奶牛场使用的诊断技术,从而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为正确、合理治疗疾病提供帮助。

3.6开展奶牛普通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和数据库的建设,对引起奶牛普通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子进行研究,揭示引起奶牛普通病诸因素的危害程度以及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明确奶牛主要疾病的流行规律及其对奶牛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建立奶牛主要普通病流行病学数据库。

3.7开展奶牛集约化养殖营养代谢疾病综合防制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从科学的饲养管理、牛体内营养成分调控、相关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开展综合研究,建立适用于我国奶牛集约化养殖的营养代谢疾病防治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奶牛胎衣不下、产后瘫痪、急性应激性死亡、异嗜癖等与奶牛生产相关疾病的监测预报、预防治疗体系,通过营养分析及调控,研制出防治营养代谢疾病的高效安全制剂,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和乳品质量、数量,延长奶牛生产年限,促进奶牛业的发展,为确保乳品安全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赞赏

长按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pkt.com/cjby/6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