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集腋
柴胡疏肝丸合少腹逐瘀丸治疗急性腹痛一则
美国国际医药大学整合医学院院长张海生博士
病人:某女,41岁。初诊日期:年6月22日(阴历五月初一)。
主诉:急性腹部剧痛。
现病史:年6月22日凌晨1点多钟突然出现腹部剧痛直至早上,病人自述感觉像地狱般的疼痛,疼痛感为8-10级。过去数年里,每到夏天都有腹痛和身体不适等;近二年内的夏天腹部还会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包块”或“结节”。剧痛出现的当天,医院做诊查,CT检查报告为肝右叶有低密度结节等;B超提示肝实质内低密度回声区,怀疑为血管瘤;医生怀疑腹腔内有气体,需要做肠镜进一步检测。
既往史:年轻时有流产经历,偶尔有月经失调等,近几年有加重的趋势;否认其他病史。
附化验单:(略)。
诊断:西医:腹痛待查。中医:腹痛──肝气不舒,瘀结下焦。
诊疗经过:通过远程问诊,获得患者对病情的描述及上述检查结果,嘱患者自行在当地购买中成药柴胡疏肝散(丸)与少腹逐瘀汤(丸)治疗,先在常规剂量上加倍口服三天,再按照常规剂量续服七天,同时建议她每天静坐30-90分钟,及购买一些玫瑰花泡水喝。用药当天,患者自诉疼痛立减,心情大有好转,医院作手术了,甚至不想再去检查了。
第10天随访:在用药后的10天内,患者述说病情有反复,每隔10多个小时会发作一次,发作时肚子胀,像是上下都有不通的感觉。医院作检查,医生怀疑为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但检测结果未能确定,医院治疗,继续服用中成药。
以后,每隔10-20个小时还会偶尔发作,开始时较重,以后越来越轻,医院要求作各种检查,医院建议的手术探测治疗。服中药后,如此反复发作了多次以后就慢慢地康复了。
按:患者经CT与B超检查除了可排除恶性病变外,尚未查清腹痛的直接原因,建议做进一步的检查,以功能性腹痛的可能性较大。因病人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故求中医诊疗。本病例为远程医疗案例,因条件所限,只能远程问诊,未能实施中医的其他诊法,而西医的这些检查结果只能做为中医诊治的参考。根据病人的病史、疼痛性质、腹部时散时聚的包块等特征,笔者考虑本病腹痛为肝气不舒所致,患者同时伴有小腹积块剧痛,且发病多年,可考虑为瘀血结于下焦少腹。
关于肝气不舒的问题。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等原因可致木失条达,肝气郁结;经气不舒,可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等症。遵《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丸)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强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适用于本案腹痛。
至于瘀血结于下焦的问题。下焦包括肝肾在内的多个脏腑,下焦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血瘀不散,结于少腹,可见少腹积块作痛,或月经不调、经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甚或久不受孕等杂病。治宜逐瘀活血、温阳理气。少腹逐瘀汤(丸)可治疗瘀结下焦。方中小茴香、肉桂、干姜入肝肾而归脾,理气活血、温通血脉;当归、赤芍入肝,行瘀活血;蒲黄、五灵脂、川芎、元胡、没药入肝,活血理气,使气行则血活,气血通畅故能止痛,共成温逐少腹瘀血之剂,适用于本案腹痛。
校核
徐利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